张泓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2章 岐仁堂两解肠痈急 寒热异治见功夫,岐大夫的悬壶故事,张泓光,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就是这些东西害的。\"岐大夫开药方的手没停,\"辛辣耗气,油腻生湿,堵在肠子里,就像河道里积了淤泥,水流不动就发臭。给你用生大黄通腑,就像把河道挖开个口子,让浊水赶紧流出去;桃仁破瘀,枳壳行气,把郁积的热排出去。\"
他指着药方上的药名解释:\"米仁、败酱草、冬瓜子还得用,帮着清利湿热。不过你这是热证,就不能用附子了,得用这些凉药把热气压下去。记住,这药煎的时间要短,水开后再煎一刻钟就行,喝的时候别等太凉,温温的喝下去,让它赶紧起作用。\"
后生拿着药方要走,岐大夫叫住他:\"煎药的时候盯着点,他要是喝了药能拉肚子,就是好事,拉出来的都是瘀浊,拉完了疼就能轻些。要是拉得太厉害,就煮点小米粥给他喝,别吃别的东西。\"
日头爬到竹竿梢的时候,朱阿洪的媳妇拎着空药碗来了,脸上的愁云散了大半:\"岐大夫,真是神了!他喝完药不到一个时辰,就说肚子里咕噜响,放了几个屁,疼就减了多半,这会儿能靠着墙根坐会儿了。\"
岐大夫正在翻《金匮要略》,闻言点点头:\"再按原方抓三副,附子减成六克,别让他再着凉,这几天吃点小米粥,别沾荤腥。\"
话音未落,老林的后生也跑来了,额头上带着笑:\"拉了!拉了三四回,刚开始是黑糊糊的,后来就变成黄水样的,现在他说肚子松快多了,能自己坐起来喝水了。\"
\"把大黄停了,\"岐大夫另开一方,\"加当归尾养血,附子用三十克温通,瘀浊排得差不多了,该补补气血,让肠子里的伤口慢慢长好。\"
傍晚时分,岐仁堂的门半掩着,药香里混着晚饭的烟火气。朱阿洪拄着拐杖来了,虽然还佝偻着腰,但脸色好看多了:\"岐大夫,我那菜摊子让邻居帮忙照看了,今儿个卖得还行。就是还有点疼,您再给瞧瞧?\"
岐大夫给他把脉,脉象比早上有力多了,舌苔也不那么白腻了:\"寒气散得差不多了,但瘀还没全消。给你换个方子,加重皂刺的量,再加点禾米,《本草纲目》说禾米'益气和中',让脾胃慢慢恢复过来,才能真正好利索。\"
正说着,老林被后生扶着进来了,虽然走路还慢,但不用人架着了:\"岐大夫,我这肚子不烫了,就是还有点坠得慌。\"
岐大夫看他舌象,舌红退了些,脉象也缓和了:\"热退了,但气还虚。给你用党参补气,赤白芍养血,再加点茯苓、半夏健脾,让脾胃能运化水谷,气血足了,痈肿才能彻底消。记住,最近别开长途车,好好歇着,等好了再干活。\"
夜色漫进岐仁堂时,药碾子又转起来,这次碾的是皂角刺,那股子锐利的气混着党参的甘温,在灯下漫开。岐大夫看着墙上挂的《伤寒论》拓片,想起师父说过的话:\"病有千般,理却一端,辨清寒热虚实,就像给锁找钥匙,钥匙对了,再难开的锁也能打开。\"
巷子里的路灯亮了,昏黄的光透过窗棂,照在案上的两副药方上。一副是温通散寒的,一副是清热通腑的,虽都是治肠痈,用药却大相径庭。岐大夫拿起药杵,轻轻敲了敲药臼,那声闷响里,藏着中医辨证施治的千年智慧——就像老巷里的路,看似都是青石板铺的,却得顺着地势走,才能走得稳当。
第二天一早,朱阿洪的菜摊子又出现在市场上,筐里的豆角鲜嫩得滴水;老林则在院子里慢慢踱步,后生正给他熬着小米粥。岐仁堂的药香依旧飘在巷子里,只是今天的药香里,多了几分禾米的清甜和党参的温润,像在诉说着: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医者的功夫,全在这抽丝剥茧的细致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