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香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2章 李晟:中兴名将,救国脊梁,中国古今名人传,凝香笔,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乱世中的将星崛起
唐朝,曾经是那个辉煌灿烂、威震四方的盛世帝国,然而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沉重打击后,逐渐走向衰落。安史之乱(755 - 763年)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叛乱,更是对唐朝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的一次毁灭性打击。叛乱虽然被平定,但它留下的藩镇割据问题却如同一颗毒瘤,在唐朝的中后期不断侵蚀着帝国的根基。
在唐朝中期的政治舞台上,藩镇势力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日益尖锐。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对中央的政令阳奉阴违,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公然对抗中央。德宗时期,这种矛盾更是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四王二帝”之乱与泾原兵变(783年)让大唐王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泾原兵变发生时,局势极度混乱。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领的军队前往关东平叛,路过长安时,士兵们本以为能够得到丰厚的赏赐,但结果却大失所望。他们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奖赏,反而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证。愤怒的士兵们于是发动兵变,攻入长安。德宗皇帝仓皇出逃,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而此时,长安城内,朱泚趁机称帝,国号秦,唐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
在这样的乱世背景下,李晟如同黑暗中的一颗将星,开始崭露头角。李晟出生于一个军人世家,其家世源远流长,出身为陇右军阀世家,祖籍甘肃临潭。他的父亲李钦曾任朔方节度副使,家族世代戍边,这种家族氛围的熏陶使得李晟自幼便受到军事文化的浸染,对他日后的军事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晟弱冠从军,在西北边防的军旅生活中,他凭借着自身勇猛善战的特质,逐渐崭露头角。他隶属于神策军体系,神策军在当时是唐廷直属的精锐部队,承担着保卫京畿地区以及应对各种叛乱的重要任务。在军中的李晟积极主动,不畏艰险,积极参与各种战斗任务,在与吐蕃、党项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对抗中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
他在西北边防的战斗中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特别是在镇守凤翔(今陕西)期间。凤翔地处唐朝西北边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抵御吐蕃等外族入侵的前沿阵地。李晟在此镇守期间,多次击退外族入侵,并且通过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周旋,稳定了当地的局势。在这个过程中,他与各路藩镇也有着广泛的接触和交涉,对藩镇势力的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这为他日后在平定朱泚之乱中的表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征战篇:血火淬炼的军旅生涯
(一)崭露头角:西北边防立功(约760 - 780年)
李晟在西北边防的岁月里,参与了众多对吐蕃、党项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斗。其中盐州之战是他军旅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在盐州之战中,李晟面临的是一支作战经验丰富、熟悉当地地形的吐蕃军队。吐蕃军队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战术,时而正面进攻,时而又采用游击战术,给唐朝军队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然而,李晟并没有被吐蕃军队的战术所迷惑。他冷静地分析了战场形势,根据吐蕃军队的作战特点制定了一套独特的战术。他决定采用“铁骑夜袭”战术,夜间,李晟亲自率领精锐的骑兵部队,悄无声息地深入敌境。他们像幽灵一样穿梭在吐蕃军队的营地周围,寻找着最佳的进攻时机。当发现吐蕃军队的防守漏洞时,李晟果断下令发起攻击。铁骑如疾风般冲入吐蕃军队的营地,一时间,刀光剑影,喊杀声震天。吐蕃军队在睡梦中被打得措手不及,他们的营帐被点燃,在火光中四处逃窜。这场战役中,李晟率领的神策军大获全胜,成功击退了吐蕃军队,保卫了唐朝的西北边疆。
这场战役的胜利,让李晟在当地声名远扬。他不仅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也赢得了士兵们的尊敬和信任。他逐渐成为唐朝西北边防线上的一面旗帜,其英勇善战的事迹成为士兵们敬仰的榜样。在战后,他因为战功卓着,被朝廷授予了一系列的赏赐和官职,进一步在军中站稳了脚跟。
(二)泾原兵变与初入长安(783年)
泾原兵变爆发后,唐朝的局势陷入了极度混乱之中。德宗皇帝逃往奉天,长安城被朱泚占据。在这个危急时刻,李晟临危受命,他率领自己的部队向长安进发,准备救援奉天。在行军途中,他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一方面,叛军的势力强大,沿途不断有叛军的巡逻队。另一方面,军队的物资供应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粮食、弹药等物资的短缺随时可能影响到军队的战斗力。
然而,李晟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他凭借着自己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军事智慧,组织军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他不断鼓舞士气,告诉士兵们他们肩负着拯救朝廷和国家的重任。在李晟的带领下,军队士气高昂,一路克服艰难险阻,向长安逼近。当李晟的军队抵达长安附近时,与叛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李晟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指挥才能,他巧妙地运用战术,调动士兵的积极性,对叛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最终,他成功地突破了叛军的防线,抵达了奉天城,与奉天守军会合,共同抵御朱泚的进攻。
(三)决战奉天城(784年)
奉天城此时已经成为唐朝对抗朱泚叛军的重要堡垒。朱泚在占据长安后,自恃兵力强大,不断组织军队对奉天发动进攻。他集结了大量的军队,企图一举攻下奉天,彻底消灭唐廷的抵抗力量。
李晟到达奉天后,迅速投入到抗敌的战斗中。他深知奉天城的战略重要性,如果奉天城失守,唐廷将失去最后一个可以据守的据点,整个局势将更加不可收拾。因此,他在城内积极组织防御,加固城墙,修筑防御工事,储备粮食和弹药。同时,他还对士兵进行了严格的训练,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
在防御战中,李晟与叛军展开了多次激烈的战斗。叛军采用各种攻城战术,如云梯攻城、投石车攻城等,但都被李晟巧妙地化解。李晟组织士兵进行反击,他亲自登上城墙指挥战斗,用弓箭和投石器打击叛军。在战斗中,李晟表现出了极高的军事素养和勇气,他不顾个人安危,多次亲临前线,激励士兵奋勇杀敌。
有一次,叛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他们调来了大量的攻城器械,对奉天城的南门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南门的守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城墙在叛军的攻击下出现了多处破损。在这危急时刻,李晟亲自率领一支精锐的部队赶往南门。他指挥士兵用火油浇在叛军的攻城器械上,然后点火焚烧。一把大火过后,叛军的攻城器械大部分被烧毁,士兵们也开始慌乱起来。李晟抓住这个时机,率领士兵发起了反击。他手持长剑,身先士卒,冲入叛军阵中。士兵们在他的鼓舞下,也纷纷奋勇向前,与叛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经过一番苦战,叛军的进攻被成功击退,奉天城得以转危为安。
在坚守奉天的日子里,李晟还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谋略。他知道奉天城内的物资有限,不能长期与叛军进行消耗战。于是,他一方面加强防御,等待援军的到来;另一方面,他派出小股部队出城袭扰叛军。这些小股部队在夜间深入敌后,破坏叛军的粮草补给线,打乱叛军的部署。这一系列的袭扰行动让叛军疲于应对,他们的士气逐渐低落,而奉天城内的唐军则士气大振。
三、复兴篇:再造社稷的关键之战——平定朱泚之乱
(一)战略布局
随着局势的发展,唐廷意识到必须主动出击才能彻底平定朱泚之乱。德宗皇帝将收复长安的重任交给了李晟。李晟被任命为“京畿、渭北鄜坊商华兵马副元帅”,实际掌控关中军事大权。此时,李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需要整合各方力量,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战略方案。
李晟深知,叛军势力庞大且分布广泛,要与他们进行全面对抗,必须联合各方的力量。他首先联合了马燧、浑瑊等名将,这些名将都有着自己的军事势力,他们在关中地区有着丰富的人脉资源和作战经验。李晟通过与他们的联合,整合了关中唐军的力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军事联盟。
在军队的部署方面,李晟进行了精心的安排。他根据各方军队的特点和优势,分配了不同的任务。他将自己的神策军作为主力部队,负责正面进攻。神策军经过长期的训练,军事素质高,装备精良,是一支精锐之师。而马燧、浑瑊的部队则被安排在两翼,负责包抄敌军,切断敌军的退路和补给线。
同时,李晟还十分重视情报工作。他派出大量的探子深入敌后,收集叛军的情报。通过这些情报,他了解到朱泚手下的将领之间存在矛盾,朱泚的统治也不稳定,他的部分将领对朱泚并不忠诚。这一情报让李晟意识到,可以在敌军内部制造分裂,从而削弱叛军的战斗力。
(二)三路进击长安(784年7月)
经过一番精心准备后,李晟率领唐军开始了对长安的收复之战。他制定了三路进击长安的战略计划。
西路军:李晟率领主力部队经武功(今陕西武功县)、周至南下,直逼长安西门。这一路线选择得非常巧妙,武功和周至都是长安西面的重要据点,控制了这两个地方,就能够从西面打开长安的大门。李晟率领的主力部队一路上势如破竹,他们沿着渭水南岸快速行进,迅速突破了叛军在沿途设置的一些防线。士兵们士气高昂,在行军途中不断地高呼着“收复长安,复兴唐室”的口号,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疑兵之计:为了迷惑敌军,李晟同时命偏师佯攻北门。这个计策非常成功,朱泚得知唐军佯攻北门的消息后,急忙调兵遣将前往北门防御。他以为北门是唐军的主攻方向,于是将大量的兵力集中在了北门。然而,他却不知道这只是李晟的一个计谋。在朱泚将兵力集中在北门的同时,李晟的主力部队则顺利地推进到了长安西门附近。
夜袭皇城:利用秋收农忙时节,李晟亲率精锐昼夜兼程,绕道禁苑后夹击叛军。秋收时节,百姓都在田地里忙碌着,道路上的人员往来较少,这为李晟的奇袭提供了有利条件。李晟的部队在夜幕的掩护下,悄悄地绕过了叛军的主要防线,潜入了禁苑。禁苑是长安城内的一片重要区域,这里地势开阔,树木丛生,是一个很好的隐蔽场所。李晟的部队在禁苑中潜伏了很长时间,等待着最佳的攻击时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