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29章 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迁徙
赤色回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卷 第29章 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迁徙,末日倒计时,龙国饱和式备战!,赤色回响,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公共食堂里,热气腾腾的饭菜抚慰了人们惊魂未定的肠胃。</p>
大锅炖的土豆牛腩,香气扑鼻的米饭,还有一碗驱寒的姜汤。</p>
虽然简单,却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久违的满足。</p>
人们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这不可思议的一切,言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缔造这一切的建设者们最崇高的敬意。</p>
“你们听说了吗?”</p>
“建这个‘广市一号地下避难所’,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p>
“几十万工人三班倒,机器二十四小时不停!”</p>
“何止是工人,还有备战部的那些专家,听说总设计师就是那个向国家预警的林云顾问!真是神人啊!”</p>
“还有那些送我们来的小伙子们,我的腿脚不方便,是一个兵哥哥硬生生把我从六楼背下来的。”</p>
“雪那么厚,我趴在他背上,都能听到他沉重的喘气声……”</p>
“我问他叫什么,他就是不说,只说这是他的职责。”</p>
一位大爷说着,声音哽咽了。</p>
这就是龙国,这就是龙国的力量!</p>
当十四亿人拧成一股绳,当整个国家机器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全力运转时,所爆发出的能量,足以让天地变色,令鬼神动容!</p>
林云提出的“饱和式备战”,其真正的核心,并不仅仅是物资的饱和、基建的饱和,更是意志与精神的饱和!</p>
广市周边,如“广市一号”这般能够容纳数百万人的避难所,共有三座。</p>
除此之外,还有上百个中小型避难所,如繁星拱月般,散布在整个三角地区。</p>
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无比、可容纳近两千万人的地下生存网络。</p>
此刻,这片网络正在被迅速点亮,每一个亮起的节点,都代表着无数家庭的平安。</p>
……</p>
昆仑,地下安全屋。</p>
这里是龙国应对末日的最高指挥中枢,也是林云的专属办公室。</p>
巨大的环形屏幕上,无数的数据流如瀑布般刷新。</p>
其中最中心的一块屏幕,正实时播放着广市大迁徙的航拍画面和“广市一号地下避难所”内部的监控影像。</p>
看着人流有序地进入地下城,看着食堂里人们脸上那安心的笑容,看着孩子们在新家里好奇探索的身影。</p>
林云一直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如释重负的微笑。</p>
他端起桌上已经有些凉了的茶,轻轻抿了一口。</p>
成功了。</p>
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宏大、难度最高的城市迁徙,在龙国强大的组织力下,平稳、高效地完成了。</p>
这不仅仅是两千万人的转移,更是对整个国家备战体系的一次终极大考。</p>
而龙国,交出了一份近乎满分的答卷。</p>
“报告顾问!”</p>
一名通讯官的声音通过内置频道响起,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p>
“高原指挥部急电!”</p>
“高原三号地下避难所,塌方区域已于五分钟前完成清理和结构重塑!”</p>
“救援工作取得重大突破!”</p>
林云的眼神瞬间一凝,微笑化为了专注。</p>
他立刻切换屏幕,调出了高原三号的相关数据。</p>
高原三号,是龙国西部战略防线的重要支点,其施工难度远超平原地区的任何一座避难所。</p>
一周前,因为一场突发的意外,a3至a7施工区发生了大规模塌方。</p>
五百名工程人员和一百二十名负责安保的备战部战士被埋在了数千米的岩层之下。</p>
这在当时,是一个足以让所有人绝望的噩耗。</p>
但在最危急的关头,林云拿出了一份代号为“谐振式应力抵消”的救援方案。</p>
“接通高原三号总工程师,王海东。”林云沉声命令道。</p>
画面很快接通,一个戴着安全帽,满脸尘土,眼窝深陷却精神矍铄的老者出现在屏幕上。</p>
他身后,是灯火通明的巨大岩洞,无数工人正在进行最后的加固作业。</p>
“林顾问!”</p>
王海东的声音沙哑而亢奋,他对着镜头,猛地敬了一个军礼。</p>
“幸不辱命!‘谐振式应力抵消’方案,成功了!”</p>
“伤亡情况如何?”林云直奔主题。</p>
“报告!被埋六百二十名同志,成功救出五百八十九人!”</p>
“其中重伤一百零七人,轻伤四百八十二人,均已得到妥善救治!”</p>
“不幸牺牲的三十一位同志……他们的遗体,我们也全部找到了!”</p>
说到最后,王海东的眼圈红了。</p>
百分之九十五的生还率!</p>
在那种等级的塌方事故中,这简直是一个不敢想象的奇迹!</p>
林云的心头一松,但表情依旧严肃,他放大了屏幕上的结构分析图,一行行精密的数据在他眼前流过。</p>
“超高频声波发生器的零应力场域构建得如何?”</p>
“二次塌方的风险排除了吗?”</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