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仇富情结”
汤汤哩哩啦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郑板桥的“仇富情结”,鲜为人知的的历史趣事,汤汤哩哩啦啦,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郑板桥的“仇富情结”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在扬州卖画为生时,曾定过这样的卖画规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这则“润格启事”,显出他的坦荡心胸,全无半点“自古文人不言利”的伪君子气,有的只是幽默率真的不羁洒脱,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郑板桥也怕穷。
未仕之前,郑板桥就过怕了穷日子。
他父亲是一位穷困的私塾教师,他自己四岁丧母,二十三岁娶妻生子,二十六岁时无奈地走了父亲的老路,然而只持续了三年时间,他就辞官回家了,这时他已有两女一子,可以想见其捉襟见肘的艰难生活。后来流落扬州时,在生活的重压下,他甚至拉下脸皮向诗友兼富商马秋玉求助。马秋玉也很慷慨,给他老家寄了二百两银票。,很有点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味道。
所以,郑板桥离任之时,百姓恋恋不舍,“遮道挽留”,家家为他画像,并自发在潍城海岛寺为他建立了生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