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鱼耀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14章 谢朓《忝役湘州与宣城吏民别诗》,诗词一万首,咸鱼耀祖,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忝役湘州与宣城吏民别诗
谢朓
弱龄倦簪履,薄晚忝华奥。
闲沃尽地区,山泉谐所好。
幸遇昌化穆,惇俗罕惊暴。
四时从偃息,三省无侵冒。
下车遽暄席,纡服始黔灶。
荣辱未遑敷,德礼何由导。
汩徂奉南岳,兼秩典邦号。
疲马方云驱,铅刀安可操。
遗惠良寂寞,恩灵亦匪报。
桂水日悠悠,结言幸相劳。
吐纳贻尔和,穷通勖所蹈。
……
赏析:
《忝役湘州与宣城吏民别诗》是谢朓即将离开宣城赴湘州任职时,与宣城吏民告别所作,饱含着诗人对宣城的深厚情感、对过往任职的反思,以及对吏民的殷切期许。
一、开篇自陈心境,奠定复杂基调
“弱龄倦簪履,薄晚忝华奥”,诗人起笔便坦露心声。“弱龄”表明年少时,“簪履”指代官场生涯,年少的诗人已厌倦官场。而“薄晚”指晚年,此时却忝居“华奥”,即高位。这种早年与晚年心境、境遇的反差,营造出一种复杂而深沉的氛围,既有对官场的倦怠,又因高位而觉有负重托,为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暗示着诗人在宣城任职期间心境的起伏。
二、忆宣城之美与治政安稳
1. 自然与风俗之美:“闲沃尽地区,山泉谐所好。幸遇昌化穆,惇俗罕惊暴”,诗人回忆宣城,赞其土地宽广肥沃,且有宜人的山川泉石,契合自己的喜好,描绘出一幅宜人的自然画卷。同时,庆幸宣城得良好教化,民风淳朴,少有暴乱之事,展现出当地和谐的社会风貌。此部分从自然与人文两方面,勾勒出宣城的美好,表达诗人对这片土地的喜爱与眷恋。
2. 治政和谐:“四时从偃息,三省无侵冒”,进一步描述在宣城的治理状态。一年四季百姓能按节令作息,官员奉公守法,无侵害百姓之举,勾勒出一幅政通人和的画面,体现诗人对宣城治理成果的欣慰,也侧面反映出其治理有方。
三、反思任职,自谦未竟之业
“下车遽暄席,纡服始黔灶。荣辱未遑敷,德礼何由导”,诗人描述到任后迅速融入民众,放下官服深入民间。然而,他自谦地认为,还未来得及充分推行荣辱观念,更无从引导百姓践行德礼规范。这种反思体现出诗人对自身要求严苛,虽已获一定治理成效,但仍觉未能完全达成理想的治政目标,展现其高度的责任感与自省精神。
四、赴任湘州的忐忑与感恩
1. 忐忑不安:“汩徂奉南岳,兼秩典邦号。疲马方云驱,铅刀安可操”,诗人笔锋一转,提及匆忙奉命前往湘州任职,身负重任。将自己比作疲惫之马刚要启程,又觉如钝刀般难以胜任,生动传达出对新职的忐忑与不自信,表现出其对新任务的敬畏与自身能力的担忧。
2. 感恩之情:“遗惠良寂寞,恩灵亦匪报”,诗人深感自己留给宣城的恩惠甚少,对宣城吏民的恩情难以报答。这种感恩之情,既源于对宣城的深厚情感,也因吏民给予的支持与信任,体现诗人对宣城吏民的真挚情谊。
五、临别赠言,寄予殷切期望
“桂水日悠悠,结言幸相劳。吐纳贻尔和,穷通勖所蹈”,诗人以“桂水悠悠”象征时间与空间的延续,表达虽将远离,但牵挂不断。随后赠言,希望吏民保重身体,调养身心以保持平和;无论身处顺境逆境,都要坚守正道。这几句临别赠言情真意切,体现诗人对吏民的关怀与期望,使全诗在真挚的情感中收尾,余味悠长。
六、艺术特色
1. 情感真挚深沉:全诗情感表达自然流畅,从对宣城的喜爱眷恋,到对自身治政的反思,再到对新职的忐忑及对吏民的感恩、期望,层层递进,真实而深刻地展现诗人复杂情感,极易引发读者共鸣。
2. 语言质朴平实:谢朓以质朴语言叙事抒情,无过多华丽辞藻堆砌,却准确传达丰富情感与深刻思考,体现其清新自然的诗歌风格,使诗歌具有独特艺术魅力。
……
解析:
1. 弱龄倦簪履,薄晚忝华奥
- 解析:“弱龄”指的是年轻的时候,“簪履”原指簪子和鞋子,这里代指官场事务,因为古代官员的服饰穿戴有特定规范,簪履是其中一部分,借此指代官场生涯。“薄晚”意思是晚年,“忝”表示谦辞,有愧于,“华奥”指显贵的职位。此句诗人自述年轻时就对官场生活感到厌倦,然而到了晚年却愧居于显贵的职位。开篇即表明自己的心迹,透露出一种对官场既厌倦又无奈的复杂情绪,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2. 闲沃尽地区,山泉谐所好
- 解析:“闲沃”描绘的是土地宽广且肥沃,“尽地区”说明整个宣城地区都是如此。“谐所好”意思是与自己的喜好相契合。诗人在这里描述宣城地区土地肥沃,而且当地的山川泉水等自然风光都符合自己的心意,展现出诗人对宣城自然环境的喜爱,流露出对这片土地的欣赏与眷恋之情。
3. 幸遇昌化穆,惇俗罕惊暴
- 解析:“幸遇”表示有幸遇到,“昌化穆”指昌盛美好的教化,“穆”有和美之意。“惇俗”即淳朴的风俗,“罕惊暴”意思是很少有令人惊恐的暴乱之事。此句说的是诗人庆幸宣城这里有着良好的教化,使得民风淳朴,社会治安良好,很少发生意外的暴乱事件,体现出诗人对宣城良好社会风气的赞赏,也暗示了当地治理有方。
4. 四时从偃息,三省无侵冒
- 解析:“四时”指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从偃息”表示百姓能够顺应时节正常地休息、生活,没有受到过多干扰。“三省”在古代可以指官员的自我反省,这里代指官员,“无侵冒”意思是官员没有侵犯、干扰百姓的行为。此句描绘出一幅和谐的画面,在宣城,百姓能按季节规律生活,官员也能奉公守法,不侵扰百姓,反映出诗人在任期间政通人和的景象,也体现了诗人对自己治理成果的一种欣慰。
5. 下车遽暄席,纡服始黔灶
- 解析:“下车”在这里指官员刚到任,“遽”表示迅速,“暄席”本意是温暖的坐席,这里引申为与民众相处融洽。“纡服”指脱下官服,“黔灶”指被烟火熏黑的炉灶,代指民间生活。诗人说自己刚到宣城任职,很快就与民众打成一片,脱下官服开始深入民间生活,体现出诗人积极融入当地百姓生活,展现出其亲民的形象和作风。
6. 荣辱未遑敷,德礼何由导
- 解析:“荣辱”指的是关于荣誉和耻辱的观念,“未遑”意思是来不及,“敷”有传播、施行之意。“德礼”即道德和礼仪规范,“导”为引导。此句诗人反思自己在宣城的任职,觉得还没来得及充分地向百姓传播荣辱观念,又怎么谈得上引导他们遵循道德礼仪规范呢。这体现了诗人对自己治政成果的不满足,以及对自身责任的深刻认识,表现出诗人的自省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7. 汩徂奉南岳,兼秩典邦号
- 解析:“汩徂”形容匆忙前往,“奉”表示奉命,“南岳”这里代指湘州,因为湘州在南方,且衡山为南岳,常以此借代。“兼秩”指的是兼任更高的官职,“典邦号”意思是掌管一州的事务。诗人说自己匆忙奉命前往湘州,并且身负重任,要掌管湘州的事务,传达出即将赴任新职的消息,以及对新职责的郑重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