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虹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63章 谍雾在上海:红色牧师董健吾,文化英雄联盟,万里虹云,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1630年初春,细雨绵绵,上海的公啡咖啡馆里,王至诚正陷入思虑之中,似是困倦又有些无助。咖啡馆的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香气和淡淡的糕点味,周围的低声交谈声伴随着雨滴敲打窗户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让他感到一丝孤独。但就在他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时,红色牧师董健吾的出现如同一缕春风,驱散了他心中的阴霾。
“董兄!”王至诚眼中闪过一丝惊喜,立刻迎上去,紧紧握住董健吾的双手,心中一阵暖意。
“王兄!”董健吾也立刻认出了他,微笑中透着温暖的友谊。“好久不见,你一切可好?”
两人互致问候,寒暄了几句后,董健吾微微叹了口气,声音中带着一丝沉重:“有事可以到戈登路的大同幼稚园找我。”
原来,1930年2月,中央特科负责人陈赓要求董健吾利用牧师的身份创办一所幼稚园。他们收养的孩子大多数是烈士的遗孤和党的领导人在上海的子女,其中包括彭湃、蔡和森的儿子,以及恽代英、李立三的女儿等。听完这些,王至诚不禁关心地问:“幼稚园办得顺利吧?”
董健吾叹了口气,眉头微微皱起:“由于经费拮据,我们在教友中募捐了一部分,又回到青浦老家,把祖母留给我的几十亩田产全部卖掉。在戈登路与武宁路的拐角处,租了教友肖智吉大夫的两幢石库门房子。”
王至诚心中暗想,创办一所幼稚园的艰辛可想而知。为了办好这所幼稚园,董健吾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念,还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恐怕在办幼稚园之前,自己就得先“大人”。董健吾的脸上却洋溢着喜悦:“不过,文化界、教育界和艺术界的朋友们,以及一些妇女会也捐赠了部分教具,还有一些教师慕名前来。为了避人耳目,我们请了国字号元老于右任题写了匾额,现在一切都顺利开园了。”
王至诚沉思片刻,关切地问:“董兄,我能帮你什么呢?”
“园长!”董健吾脱口而出,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这不行!”王至诚连忙推辞,“我是喜欢娃娃,这个园长我不干,还有更合适的人选。”
“人各有志。我也不难为兄弟。”董健吾轻拍王至诚的肩膀,眼中流露出理解。
“董兄,您简直就像我肚子里的蛔虫!”王至诚也忍不住笑了。他和董健吾的友谊就像是春雨滋润下的花朵,愈加芬芳。董健吾指引着他来到一张桌子前,随手取来几个茶杯,摆好后继续说道:“在上海虹口有一条L形的小街,全长约一华里,名为窦乐安路。那就是你应该去的地方。”
告别了董健吾,王至诚按照他的指引前往窦乐安路。这条街没有徐家汇那条福开森路那样名声显赫,但鲁迅、茅盾等文化名人常在此活动,他们在白色恐怖的阴影下秘密开展工作,文人们的名气依旧难以掩藏。这里同样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
窦乐安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初,彼时只是一条荒僻的小河浜。自从英国传教士窦乐安于1911年买下此地,进行了填河造路,逐渐发展成规模;随着开发商的进驻,建筑相继落成,窦乐安路的名声也随之提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