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泓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61章 话颈肩:一碗葛根汤,解了城乡男女的"紧箍咒",岐大夫的悬壶故事,张泓光,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七月的清晨,太阳刚爬过城乡结合部的高楼顶,岐仁堂的木门就\"吱呀\"一声开了。岐大夫背着双手站在门槛上,看老街的石板路被晨露打湿,像铺了层透亮的油布。门楣上\"岐仁堂\"三个隶书字,是他父亲三十年前写的,红漆虽褪了些,筋骨还在,透着股稳稳当当的劲儿。
\"岐大夫早啊!\"卖豆腐脑的刘婶推着车从巷口过,竹筐里的搪瓷碗叮当作响,\"今早凉快,怕是又要坐满喽。\"
岐大夫笑着摆手:\"借您吉言。\"转身往药柜前走,顺手摸了摸案头那盆薄荷——这是他从乡下老宅移来的,叶片上还挂着露水,清清凉凉的气儿,正好压一压这梅雨季的湿闷。
刚把《伤寒论》的线装本翻开,门帘就被风掀起个角,一个姑娘捂着脖子踉跄进来,额头上渗着薄汗,\"岐大夫,您快救救我,这脖子快不是我的了......\"
姑娘叫林晓雨,家在新区的回迁楼,在街口的新媒体公司做编辑。她一屁股坐在诊凳上,脑袋梗着不敢动,说话都费劲:\"昨晚写稿子到后半夜,突然就转不动了,像被人从后面捆了根绳子,硬邦邦的。早上起来看镜子,脖子后面鼓个包,摸着手感都不对,晕得站不稳......\"
岐大夫搬了个小凳坐在她对面,指尖轻轻按在她颈后。姑娘\"嘶\"地吸了口凉气——那处皮肤摸着比别处凉,像揣了块小冰疙瘩,鼓起来的地方硬硬的,按下去能感觉到筋络拧成了一团,像晒干的麻绳。
\"多久了?\"岐大夫的手指移到她手腕上,三根指头搭在寸关尺,眼皮半眯着。
\"疼是老毛病了,\"晓雨声音发虚,\"去年就疼过,贴膏药能好点。但这包是近半年才显的,同事说这叫'富贵包',我这天天加班的,哪富贵了,倒像是背着块石头......\"
\"先别说话。\"岐大夫凝神把脉,片刻后松开手,又看了看她的舌苔——舌尖红,苔薄白,边缘有点齿痕。\"你这办公室,空调是不是开得足?\"
晓雨愣了下:\"是啊,夏天三十多度,我们总监怕热,空调总开16度,我工位正对风口,每天都得披件外套。\"
\"外套披了,脖子露着?\"
\"呃......\"晓雨挠挠头,\"有时候忙着改稿,忘了拉外套领子,再说低头看电脑,领子也卡得慌......\"
岐大夫拿起桌上的青瓷茶杯,抿了口陈皮茶,慢悠悠道:\"《黄帝内经》里说,'风为百病之长,寒邪次之'。你这脖子,就像露在外面的水管子,天热时突然浇冷水,不冻得缩起来才怪。\"
他指了指药柜上的经络图:\"你看这脖子,是督脉和膀胱经走的地方,就像两条大路,上通头顶,下连腰背。你天天低头,等于把路给压弯了;空调风对着吹,寒气就顺着这弯了的路往里钻,把气血堵在这儿——堵得久了,筋络就像泡了水的麻绳,又僵又硬,这不就成了'紧箍咒'?\"
晓雨听得直点头:\"可不是嘛!有时候疼得厉害,头都抬不起来,像被人按着后脑勺。\"
\"再加上你爱吃冰的吧?\"岐大夫瞥了眼她手里的奶茶杯,杯壁上挂着水珠,\"昨天路过你公司楼下,看见你捧着杯冰美式进的门。\"
晓雨脸一红:\"天热嘛,总想喝点凉的......\"
\"凉的进了肚子,就像给脾胃泼冷水。\"岐大夫走到药柜前,抽出一格抽屉,里面的葛根切片码得整整齐齐,黄白色的断面带着细纹,\"《神农本草经》说葛根能'起阴气',啥意思?就是能把脾胃里的阳气往上提。你脾胃被冰着,阳气升不上去,脖子这儿的筋络得不到滋养,就像地里没水浇,草都蔫了,能不僵吗?\"
正说着,门帘又动了,进来个穿广场舞队服的大妈,手里还拎着个布袋子,嗓门亮得很:\"岐大夫!我那老姐妹张桂兰让我来道谢,说您给的方子太管用了,她那脖子能转着圈跳《最炫民族风》了!\"
是住在老街的李大妈,广场舞队的领队。岐大夫笑着迎上去:\"张大妈那是自己注意得好,药喝了,也不贪凉了。\"
\"可不是嘛!\"李大妈把布袋子往案上一放,\"她以前跳完舞就往空调房钻,说歇脚,结果脖子疼得抬不起来,贴了三盒膏药都没用。您给开了七付药,喝完就能甩胳膊了,今天非让我给您带点她蒸的槐花糕。\"
晓雨好奇地问:\"张大妈也是脖子的毛病?\"
\"跟你差不多,但她是受了风寒。\"岐大夫拿起块槐花糕,递给晓雨一块,\"张大妈去年冬天跳完舞,出了身汗就站在风口唠嗑,回来就说脖子像被绳子勒住,连带着肩膀都抬不起来,穿件毛衣都费劲。\"
\"那她喝的啥药?\"晓雨咬了口槐花糕,甜丝丝的带着清香气。
岐大夫转身从药柜里抓药,一边抓一边说:\"就是《伤寒论》里的葛根汤。你看这几味药——葛根十二克,麻黄六克,桂枝六克,芍药六克,炙甘草六克,生姜九克,大枣十二枚......\"他把药材依次摆在案上,葛根片厚实,麻黄茎细如发丝,桂枝带着淡淡的辛香。
\"这葛根是君药,就像个升降机。\"岐大夫拿起一片葛根,对着光看,\"它味辛,能把脖子这儿堵着的寒气往外散;又能鼓着脾胃的阳气往上走,给筋络送养料,让僵了的筋重新活过来。《本草便读》说它'其根寓升发之意',可不是说它能往上长,是说它能让气血往上走,给脑袋和脖子'松绑'。\"
他又拿起麻黄:\"这麻黄像个开闸的,能把皮肤的毛孔打开,让钻进骨头缝里的寒气顺着汗排出去。张大妈是出汗后受的风寒,毛孔本来开着,寒气趁机钻进去,麻黄正好能把它们赶出来。\"
\"那这桂枝和芍药呢?\"晓雨指着那两堆药材,桂枝是细条,芍药是圆片。
\"这俩是搭班子的。\"岐大夫把桂枝和芍药凑在一起,\"桂枝是温的,能把气血赶到筋络里;芍药是酸的,能把筋络收一收,不让气血跑得太散。《伤寒论》里说'桂枝汤解肌和营卫',就像给气血搭了条顺顺当当的路,让它们在脖子这儿好好走,不堵车。\"
李大妈在旁边插话:\"张大妈喝第一副药就说管用,喝完浑身热乎乎的,出了层薄汗,脖子就松快了。她那孙子还笑她,说奶奶脖子转得比风扇还快!\"
晓雨眼睛亮了:\"那我这情况,也能用这方子?\"
岐大夫摇摇头:\"你比张大妈多了层问题——她是突然受了风寒,你是长期低头加贪凉,气血瘀得深,还带点清阳不升。\"他从抽屉里又拿出点独活,\"你不是说有时候晕得厉害?《日华子本草》说葛根能'破血',叶天士也说它能让'气血活,诸痹自愈',加上这独活,既能祛风湿,又能引药往上走,帮着打通瘀住的地方。\"
正说着,门被推开,一个穿工装的汉子扛着个工具箱走进来,脖子歪着,走路一颠一颠的。\"岐大夫,救命!\"汉子把工具箱往地上一放,捂着脖子直咧嘴,\"昨晚卸完货,躺驾驶室里眯了会儿,醒了脖子就动不了了,跟焊死了似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