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驿馆深议,险中求存
猫啃月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88章 驿馆深议,险中求存,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猫啃月亮,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夜色,如同州牧府那场虚情假意的宴席一般,浓重而冰冷地笼罩着驿馆。送走了前来探望的关将军和张将军——他们胸中的郁愤几乎要冲破驿馆简陋的门窗,却终究在主公的安抚和我冷静的目光下强自按捺——房间里终于只剩下我和主公两人。烛火摇曳,映照着主公脸上难以掩饰的疲惫与忧虑,也映照着我心中早已翻腾不休的思绪。
白日里州牧府中的一幕幕,再次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刘景升那看似温和实则疏离的笑容,言语间滴水不漏的客套,以及在提及任何实质性安排时,那几乎是下意识投向蔡瑁的询问目光……这一切都无声地昭示着,这位荆州之主,不过是外戚权臣手中的提线木偶。而蔡瑁,那位荆襄水师大都督,投向我们的眼神,与其说是审视,不如说是毫不掩饰的敌意与冰冷的算计,仿佛我们不是落难来投的同宗,而是闯入他领地的饿狼。
那场所谓的接风宴,更像是一场无声的示威和试探。杯觥交错间,荆州文武看似热情,实则界限分明。他们围绕在蔡瑁、蒯越等人身边,形成一个个牢不可破的小圈子,而我们,则像是被精心安置在华丽舞台中央的局外人,接受着四面八方或好奇、或警惕、或轻蔑的打量。这份“上宾”的待遇,与其说是礼遇,不如说是一种更精致的囚禁。
“子明,”主公终于打破了沉默,声音带着一丝沙哑,“今日之事……唉,备戎马半生,寄人篱下之苦,备尝之矣。只是未曾想,同为汉室宗亲,景升兄竟也……”他没有再说下去,但那份失望与苦涩,已溢于言言表。
我理解主公的感受。他一生颠沛流离,始终怀抱匡扶汉室之志,视刘表为同宗长辈,本期望能在此获得喘息之机,甚至共图大业。然而现实却如同一盆冰水,浇灭了他心中最后一丝温情脉脉的幻想。
“主公,”我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语气平静却异常坚定,“景升公的态度,今日你我皆已明了。襄阳虽好,却非我等久留之地。留在此处,名为上宾,实为囚徒。蔡瑁德珪,权倾荆襄,其人心胸狭隘,视我等为心腹之患,断不会容我等在此安然立足。”
我转过身,直视着主公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道:“今日宴席之上,蔡瑁的目光如芒在背,其意已昭然若揭。若我等安于现状,留在襄阳,看似风光,实则如饮鸩止渴。每日在蔡瑁的监视与掣肘之下,军不成军,政不成政,锐气耗尽,人心涣散。待到曹操大军南下,或荆州内部再生变故,我等便是那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这‘上宾’的待遇,非是甘霖,而是慢性毒药,会一点点磨掉我们的意志,瓦解我们的力量,最终让我们无声无息地消亡于这温柔富贵乡之中!”
我的话语如同重锤,敲击在主公的心头。他脸色微变,眉头紧锁,显然被我说中了内心深处的隐忧。他并非愚钝之人,只是仁德宽厚的性格,让他总不愿将人往最坏处想,尤其对方还是名义上的宗亲。
“那……依子明之见,我等该当如何?”主公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挣扎。放弃徐州,千里迢迢来到荆州,本以为能得一安身立命之所,却不料刚入襄阳便已是四面楚歌。
“险中求存,置之死地而后生!”我的目光锐利如刀,语气斩钉截铁,“主公,襄阳不可留,但荆州,尚有可为之处!”
我走到那副简陋的荆襄舆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了一个位于荆州北境的名字上——新野。
“新野?”主公顺着我的手指看去,眼中露出一丝疑惑,“此地北接南阳,直面曹操,乃四战之地。且土地贫瘠,钱粮匮乏,非屯兵久驻之良所啊。”
“主公所言极是。”我并不讳言新野的劣势,“这正是其劣势,却也恰恰是我们的机会所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