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赵佶谋划逃亡蜀中
六卖生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87章 赵佶谋划逃亡蜀中,魂穿林冲:开局带娘子杀出东京,六卖生煎,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赵佶、赵桓父子均在,见终于遇到了自家大军,一夜的惶恐担忧终于放下,准备接见了众人。
赵桓身为当今皇帝,自然要拿出该有的气度和胆气,于是下了马车,扶起跪倒一地的众将,然后安抚道:“诸位爱卿,事情正如童枢密和种相公所说,贼人势大,朕本欲死守汴京,但担忧太上皇及母后安慰,因此先行护送大伙儿出城,安顿好后,便亲自领军北上,击败围攻汴京的反贼。
诸位将士,朕在此承诺,只要大家奋勇向前,多杀贼军,朕统统有赏,有功者,在往日基础上提高三倍赏赐,就算不曾立功,只要奋勇向前,都可得到厚赏。
现在,你们可愿与朕一起,杀回汴京,锄奸剿贼!”
“万岁!”
童贯率先带头高呼!
旋即,满场“万岁”之声此起彼伏,震动四野,传遍八方!
一直在马车上避嫌的赵佶见了赵桓有此鼓动军心的本事,一股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
怎么说呢,欣慰而又不甘。
欣慰是赵桓在此危难关头,还有勇气鼓舞军心士气,表达了要御驾亲征的决心。
无论此后做不做得到,他这波人心是实打实的收割了,威望也会水涨船高。
只要到时候去到阵前露个脸,必定能激励大军跟昭军拼命,或许真有反败为胜的奇迹。
反观他自己,除了艺术追求,在位期间,似乎没有做成任何一件利国利民之事。
如今禅位,不过是权宜之计,但是现在局势,似乎已经不是自己能够掌控的了。
莫非,这辈子就这样草草收场了么?
赵佶心中感慨不已,心情复杂的看着面前这一幕。
赵桓铿锵有力的话语,三军将士山呼海啸的“万岁”声,他还是第一次听见,但不是给他听的。
再放眼天下,大半江山已失,皇城都被人夺了,赵家江山,可算是被他败了。
可要他直面敌军兵峰,力挽狂澜,他却是做不到的。
如今见了赵桓的表现后,他只想赶紧逃入蜀中避难,同时以太上皇的身份,笼络西川路军民官吏,聚集一支力量为自己所用。
否则,变故到来之时,只怕不能自保。
如此计划着,赵佶静静等待众将与赵桓安定了大军,谈妥了计划,来向自己请安。
赵桓与他一同潜逃,自然无须过多客套。
倒是童贯、种师道等人,毕恭毕敬的对他行了君臣之礼,然后再寒暄离别之情。
自然而然的,他拉住了童贯得手,言语恳切,表达了自己要去蜀中的意愿,需得心腹之人相送。
童贯岂能不明白他的心思,权衡利弊一番,认定以手下这点兵马,根本不能挡住昭国大军。
虽然年轻的赵官家一番话说的众将士热血沸腾,但是冷静下来一想,那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把戏罢了。
童贯是怕死的,所以,他心动了。
护送赵佶去蜀中,比留在此地反攻汴京,要明智得多。
虽然不能再享受掌控大军的快感、位极人臣的殊荣。
但是,只要去了蜀中,那西川路甚至是陕西路的军政事务,还不是太上皇说了算。
虽然是在地方,但依旧可以享受荣华富贵。
很快,童贯便下定决心,护送赵佶去蜀中,腰带的将领,自然是刘延庆父子,所需兵马,则要一万人。
此事宜早不宜迟,因此,在他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后,赵佶顿时对赵恒说了自己的打算。
赵桓得知父皇在如此关键时候,不想着帮自己一把,只顾自己逃走避祸,还要分兵而去,一时有些欲哭无泪。
但孝道为大,他也不好明着反对,因此只得答应下来。
但是,他也不是愚忠愚孝之人,打定主意在童贯这里敲一竹杠。
不多时,大军再次启程,往西面的汝州赶去。
汝州如今虽然还在楚军手里,但此地驻军不多,得知王庆兵败后,更是将守军抽调了只剩两千人。
宋军抵达之后,自然一鼓而下。
大军入城,安顿二帝及朝中大臣。
种师道负责城防,节制兵马。
只是,他们还未安顿妥当,便见东面烟尘滚滚,旌旗漫天,显然是大股敌军来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