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枫下苓梦》下卷,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枫下苓梦》

下卷

五、苓性初显 湿邪退散

周山背着满篓猪苓回到村里时,月亮已经爬过了西山顶。石板铺的村道上,只有他家的窗户还亮着灯——他娘知道他这几天没回家,准是守着灯等他。推开门,老娘手里正纳着鞋底,看见他背上的药篓,针眼一下子扎偏了,线轴\"咕噜噜\"滚到地上。

\"山儿......这是......\"老娘的声音发颤,手在围裙上蹭了又蹭,不敢碰那黑褐的疙瘩。

周山放下药篓,把最大的那块猪苓捧出来:\"娘,您看,俺挖到了。在黑风口的老枫树下,跟梦里的仙翁说的一样。\"他把石板下的奇遇一五一十讲了,老娘听得直抹眼泪,念叨着\"他爹显灵了\",赶紧找了块干净的粗布,把猪苓一个个擦干净,码在柜顶上,像供奉神佛。

消息第二天一早就传开了。最先找上门的是村东头的张寡妇,她儿子得了水肿病,腿肿得像冬瓜,按下去一个坑半天起不来,屙尿像挤牙膏,郎中开了几副药都没用,眼看就要不行了。\"周山兄弟,求你发发慈悲,救救俺娃吧。\"张寡妇扑通跪下,额头磕在地上,青石板都响。

周山赶紧扶起她,想起爹说的猪苓能利水,又想起医书上\"猪苓味甘淡,性平,入肾、膀胱经,主利水渗湿\"的话,心里有了底:\"婶子别急,俺这就给你配药。\"他取了块中等大小的猪苓,又从自家药罐里翻出些茯苓、泽泻——这两味也是利水的,爹生前总说\"三苓同用,水路通畅\"。

他把猪苓切成薄片,和茯苓、泽泻一起放进陶罐,添了山泉水,坐在灶前慢慢熬。药香飘出来时,带着股土腥的甜,老娘在一旁念叨:\"慢火熬,出真味,药才肯使劲。\"药熬好时,呈淡黄色,清清爽爽的,不像别的药汤那么浑浊。

张寡妇端着药汤跑回家,没过两个时辰就跑回来,满脸通红,声音都变了调:\"尿了!俺娃尿了!一大泡!腿也消了点肿!\"周山跟着去看,那孩子果然精神了些,眼睛里有了光,不再像先前那样迷迷糊糊。

这一下,周山的名声在村里立住了。来找他求猪苓的人排起了队:有得黄疸病的,眼白黄得像橘子皮;有得淋证的,撒尿时疼得直哆嗦;还有产妇产后水肿,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周山都一一应了,按爹留下的方子,猪苓配白术健脾,配桂枝温阳,配阿胶滋阴,药到病除的越来越多。

这天,邻村的李郎中背着药箱来了。他是方圆百里有名的老中医,当年爹在世时,两人常一起探讨药材。\"周山,你这猪苓,确实是好东西。\"李郎中拿起块猪苓,对着光看断面,\"但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指着猪苓的纹路,\"你看这断面,纹路细密如网,说明它利水而不伤阴,这是它的妙处。但湿有寒热,若遇寒湿,单用猪苓怕是不够,得配些温热药;若遇湿热,又得加些苦寒药,这才是'七情'里的'相须'。\"

周山听得入了迷,赶紧请李郎中坐下,泡上自己采的野茶。老郎中呷了口茶,说起前几天遇到的一个病案:\"有个樵夫,淋雨砍柴得了湿痹,关节又肿又痛,遇寒更甚。我用了猪苓配附子,附子辛热散寒,猪苓利水渗湿,一热一凉,一散一渗,三剂药就好了。\"他又说,\"这就像打仗,猪苓是先锋,负责把水湿赶出去;附子是后卫,负责守住阳气,不让敌人回头。\"

周山拿起块猪苓,心里忽然亮堂了。原来这黑褐的疙瘩里,藏着这么深的学问。他想起老枫树下的石板,想起梦里的仙翁,或许他们不是在指引他找猪苓,是在指引他懂猪苓——懂它的性子,懂它的配伍,懂它和万物相生相克的理。

那天晚上,他又梦到了花白胡子的老者。这次老者没说猪苓在哪,只指着一幅画:画上有棵老枫,树下有块石板,石板下的猪苓旁边,长着一株紫苏,一株苍术,还有一株附子。老者说:\"草木各有性,合则力无穷。\"醒来时,周山的枕头上,落着一片从窗外飘进来的枫树叶,红得像团火,烧得他心里又热又亮。

六、运气体察 应时采挖

转过年开春,太白山的雨下得格外勤。连下了一个月,坡地变成了泥塘,屋里的墙皮渗着水,不少人得了\"春湿\",浑身发沉,吃不下饭,舌头像裹了层浆糊。周山按李郎中教的法子,用猪苓配苍术,燥湿健脾,效果却不如去年冬天好。

\"这是咋回事?\"他犯了愁,拿着猪苓去找李郎中。老郎中正在晒药材,见了他就笑:\"你忘了'五运六气'了?今年是太阴湿土司天,湿气比往年重,猪苓的性子也会变。\"他拿起今年的猪苓和去年的对比,\"你看,今年的猪苓外皮更薄,断面纹路也疏些,利水之力稍弱,得加量,或者配伍更强的药。\"

周山仔细一看,果然如此。去年的猪苓黑得发油,今年的却带着点灰褐;去年的断面白得像瓷,今年的偏黄些。\"那该配啥药?\"他问。

李郎中指着墙角的泽泻:\"泽泻甘寒,利水渗湿之力比猪苓猛,今年的湿邪重,就让它当主力,猪苓当辅助,这叫'相使'。\"他又取了些陈皮,\"再加些陈皮理气,气行则湿化,三者配伍,比单用猪苓强十倍。\"

周山按方子配药,果然见效。那些得春湿的人,喝了药汤,没多久就说\"身上轻了\",\"吃饭香了\"。他这才明白,猪苓不是死物,它的性子会跟着天地之气变,挖苓人得像农夫看天吃饭一样,跟着节气察药性。

夏天来得早,暑气裹着湿气,像条湿毛巾裹在人身上。村里的孩子开始闹\"暑湿泻\",上吐下泻,脱水脱得眼窝都陷了。周山想起爹说的\"夏长\"——夏天万物生长,猪苓也该长得最壮实。他去黑风口的老枫树下看,果然,石板下又冒出几窝新猪苓,比春天的更饱满,外皮油亮,断面白得晃眼。

这次他没全挖,只挑了些中等大小的,留下小的和老根。挖的时候,他发现猪苓旁边长着不少马齿苋,这东西酸寒,能清热解毒。他灵机一动,采了些马齿苋回去,和猪苓一起煮水给孩子喝。\"猪苓利水,马齿苋清热,正好对付暑湿。\"他对孩子爹娘说。果然,喝了两天,孩子们的泻就止了。

李郎中听说了,连连点头:\"好个'就地取材'!马齿苋生于暑夏,得火气之精,能清暑热;猪苓长于阴湿,得水气之精,能利暑湿。二者一火一水,一表一里,正是'阴阳相济'。\"他又告诫周山,\"夏天的猪苓虽壮,却不可多采,得留着让它接气,不然秋天就长不肥了。\"

秋天来时,太白山的燥气重。风一吹,枫叶红得快,落得也快,地上铺了层红毡,踩上去\"咔嚓\"响。村里开始有人得\"秋燥咳\",干咳无痰,嗓子像冒烟。周山想起猪苓甘淡性平,虽利水却不燥,或许能配伍润肺的药。

他采了些麦冬、玉竹,和猪苓一起煮水。麦冬甘寒润肺,玉竹甘平滋阴,猪苓甘淡利水,三者合在一起,既能润肺燥,又能防湿邪趁虚而入。喝了这药汤的人,都说\"嗓子不冒烟了\",\"能咳出点痰了\"。

李郎中捋着胡子说:\"这就是'秋收'的理。秋天燥气盛,猪苓也会收敛些,利水之力减了,却添了份润性,正好配滋阴药。你看天地多精明,草木的性子,总跟着人的需要变。\"

周山越来越觉得,挖猪苓不只是力气活,更是学问活。什么时候采,采多大的,配什么药,都得看天、看地、看人。他把这些心得记在爹留下的旧账本上,一笔一划写着:\"春湿重,苓性缓,配泽泻;夏暑盛,苓性壮,配马齿苋;秋燥起,苓性润,配麦冬......\"写着写着,窗外飘进一片枫叶,落在账本上,正好盖住\"秋燥\"二字,像是在说:记在心里,比记在纸上更重要。

七、枫苓相契 七情妙用

周山的名声越传越远,连西安府的药商都来找他收猪苓。有个姓王的药商,出高价让他把黑风口老枫树下的猪苓全挖了,说要运去京城,给达官贵人治病。\"周兄弟,这下发财了!\"王药商拍着他的肩膀,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挖完这窝,明年再找新的,山里有的是地方长猪苓。\"

周山摇摇头:\"不行。那棵老枫是猪苓的根,挖绝了,以后就长不出新的了。\"他想起爹说的\"采之有度,用之有节\",想起梦里老者的画,\"猪苓和老枫是伴,枫活苓才活,枫死苓就死。\"

王药商撇撇嘴:\"你就是死脑筋。一棵破树,哪有白花花的银子实在?\"他见周山不肯,就偷偷雇了几个外乡人,想夜里去挖。结果刚摸到老枫树下,就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抬头一看,月光下,老枫树的影子像个张牙舞爪的鬼怪,吓得他们屁滚尿流跑回来,再也不敢提挖猪苓的事。

村里人都说,是老枫神显灵了,护着周山,也护着那窝猪苓。周山却知道,不是神显灵,是自然的理——万物相契,缺一不可。就像猪苓离不开蜜环菌,蜜环菌离不开腐木,腐木离不开老枫,老枫离不开这片山土。

这年冬天,太白山下了场百年不遇的大雪。雪没到膝盖,压塌了不少草房,村里的水井也冻了。更糟的是,不少人得了\"寒饮咳喘\",咳起来像破锣,喉咙里呼噜呼噜响,像是有痰却咳不出来。

周山想起李郎中说的\"冬藏\"——冬天万物蛰伏,猪苓也藏在石板下,积蓄力量。他去老枫树下看,石板被雪盖着,摸上去冰手。他没挖,知道这时候的猪苓正养精蓄锐,挖了伤元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你回农村种地,怎么成大明星了?

乡下大雨

奈何女老板硬要嫁我

醉隐沧澜

穿书种田:炮灰女配的逆袭手册

青枫l

都市医圣:我的透视传承能救世

笑才亦迭

在恋综当老六?一句泡面仙人全网暴火

肉包打狗

离婚后,闺蜜的首长大哥逼我改嫁

叶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