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随竹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十六回 小将军献平辽论 瞒天计贞观过海,古典白话合集,清风随竹影,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有诗为证:“九天玄女赠兵书,巧摆龙门独逞奇。考试文才年少将,平辽论内见威仪。”
话说天子想要试试贤臣的才学,军师徐茂功说道:“这容易。陛下若想知道贤臣腹中的才学,只需降旨给尉迟恭,让他呈上一纸《平辽论》,便能知晓了。” 朝廷立刻降下一道旨意。尉迟恭来到御营,问道:“万岁宣臣前来,有何旨意?” 朝廷说:“王兄,朕此次出征东辽,不知胜负如何,想讨个吉利。王兄,你快去写一纸《平辽论》呈给寡人看看。” 尉迟恭听后心想:“早知道做元帅如此麻烦,我就不做了。刚摆完龙门阵,现在又要弄什么《平辽论》。我看这什么论不论的,分明是故意刁难我。不管了,还是让张环去做吧。” 于是说道:“陛下,待本帅去写来。”
尉迟恭来到中营,吩咐道:“左右听令,快去传张环进见。” 左右领命出营,喊道:“呔,张环,元帅有令,传你进营。” 张士贵连忙答应,来到中营,说道:“元帅在上,传末将来有何将令?” 尉迟恭说:“本帅奉旨,要你写一纸《平辽论》,快去写好呈来。” 张环应道:“是。待末将去写。” 他匆匆退回自己营中,叫来中军,说道:“快传前营薛礼听令。” 中军领命,找到薛礼,传达命令。薛礼进营拜见,说道:“大老爷在上,小人薛礼叩见。” 张环说:“起来。本总以后传你次数多了,往后见了我,不必行礼叩头了。” 薛礼应道:“是,小人遵令。” 张环接着说:“薛礼,方才元帅要本总写《平辽论》,你能写吗?若能写成,也算你立了一功。” 薛仁贵说:“是,小人能写。” 张环说:“那你快去写来。”
薛仁贵领命回到营中,让兄弟们回避,周青、姜兴本、姜兴霸、李庆红四人退出。薛仁贵赶忙摆好香桌,供上天书,拜了二十四拜,虔诚地祷告一番。随后翻开天书一看,上面字迹清晰,写得明明白白。他拿过一张花笺,对照天书,仔细地誊写下来,然后急忙来到张环营中,说道:“大老爷,小人的《平辽论》写好了。” 张士贵说:“待本总记在功劳簿上。” 说完,拿着《平辽论》来到中营,对元帅说:“元帅,这《平辽论》是我的女婿何宗宪写好呈上的。” 尉迟恭接过《平辽论》,在功劳簿上又竖了一条杠子,然后前往御营,说道:“陛下在上,《平辽论》在此,请陛下御览。” 朝廷说:“呈上来。” 侍臣接过,铺在龙案上,军师和朝廷一同观看,上面写着《平辽论》:
“混沌初分盘古出,三才治世号三皇。天生五帝相继续,尧舜相传夏禹王。禹王后代昏君出,乾坤一统属商汤。商汤以后纣为虐,伐罪吊民周武王。周室东迁王迹熄,春秋战国七雄强。七雄并吞为一国,秦氏纵横号始皇。西兴汉室刘高祖,光武中兴后汉王。三国英雄尊刘备,仲达兴为司马王。杨坚篡周为隋王,国号兴称仁寿王。天生逆子隋炀帝,弑父专权大邺王。邺王邪政行无道,天下黎民尽遭殃。天公降下真明主,重整乾坤归大唐。施行仁政贞观帝,万民感戴太宗王。平除四海番王顺,无道东迁又放狂。明君御驾亲跨海,一纪班师东海洋。”
朝廷看完,十分高兴,问道:“徐先生,此次征东,为何要这么多年呢?” 茂功说:“依此看来,要十二年才能平定东辽。” 天子说:“有了这样的能人,想必很快就能平定。” 茂功算出后日是黄道吉日,便准备下船过海,当晚暂且不表。
到了次日,张士贵传令十万人马,先登上战船,一共开出二百多艘战船,都用链条绞拢排成一排,扯起御驾亲征的旗号,向着大海进发。这一千三百艘战船,都用链条紧紧绞定,因为海上风浪极为凶险,生怕被吹翻,所以用链条固定。五十万雄兵分别在两边的船内。朝廷和公卿们在吉日登上龙船,扯起平辽大元帅的旗号。尉迟恭威风凛凛,三声炮响后,船队一同出发。
船队在海上航行了三天,只见水天相接,茫茫一片。忽然,狂风大作,情况变得危急起来。海上掀起数丈高的波浪,天子吓得脸色苍白,龙案都被颠翻了。这些战船在海中上下颠簸,船上的人马在船中摔倒,刚爬起来,又被颠得跌倒,天子也翻倒了好几次。程咬金在船里滚来滚去,徐茂功也难以起身,其他人无不跌倒,无不呕吐。天子害怕得浑身发抖,说道:“先生,我们别去征东了。朕情愿在长安安享太平,即便他杀过来,也能看得见,何苦死在这海里?” 程咬金说:“陛下,快降旨,咱们回去吧,性命要紧。” 茂功说:“无妨。陛下只需降旨,让元帅平息风浪即可。” 尉迟恭也被颠得昏昏沉沉,一听这话,心中大惊,说道:“军师大人,您这可就说错了!风浪乃是玉皇大帝的旨意,这是天上的事,叫本帅如何平息得了?” 茂功说:“我算定了阴阳,这风浪该由你来平息。你若有本事去平息风浪便罢;若没本事平息,陛下就降旨把你绑了,扔到海里祭海神,说不定也能平息风浪。” 尉迟恭嘟囔道:“真是倒霉透顶,怎么海上的风浪都要元帅去平息?” 无奈之下,他来到前船,传令总兵张环。左右齐声答应,喊道:“呔,帅爷有令,传先锋张士贵上船听令。” 张士贵此时也在船里被颠得呕吐不止,昏昏沉沉,十分难受。只听中军禀报:“禀大老爷,元帅有军令,要传您过去。” 张环说:“这么大的风,又传我去做什么?” 但又无可奈何,挣扎着来到船头。水手拉住一只船,张环扒上龙船,问道:“元帅传末将有何将令?” 尉迟恭说:“风浪如此之大,如今情况危急,你快去给本帅把风浪平息了,这可是大功一件。” 张环说:“元帅,您又为难我了。这海上的风浪,年年如此,叫末将如何平息?” 元帅说:“你若不平息风浪,就叫两旁将士把你张环绑了,丢到海里祭海神,说不定能平息风浪。” 张环说:“元帅,这可使不得,待末将去想办法平复风浪。”
张士贵走到前船,进入内舱,传令薛礼。此时薛仁贵在船里也被颠翻了两次,心里着急,赶忙对着天书跪拜。天书上的字清晰明了,指示得很明白。薛仁贵藏好天书,正好这时大老爷来传他。薛仁贵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来到张环船内,问道:“大老爷传小人有何将令?” 张士贵说:“你可有平息风浪的办法?” 薛礼笑着说:“大老爷,这是五湖四海的龙王前来朝见,所以才有这么大的风。只要万岁御笔亲书‘免朝’二字,丢到海里,再大的风浪也能平息。” 张环听了十分高兴,说道:“真有此事?若应验了,这可是你的大功。就按你说的办,平息了风浪,你的大罪一定能赦免。”
暂且不说薛仁贵退出回到前营,单说张环来到龙船,把薛礼的这番话原原本本告诉了元帅。尉迟恭十分高兴,说道:“妙啊,妙啊!若真如所言,就记你一功。” 说完,来到御营,进入舱内,对天子说:“陛下,海里五湖四海的龙王前来朝见,所以才起了风浪。陛下只需亲自挥笔写下‘免朝’二字,丢入海中,风浪就会平息。” 朝廷说:“真有此事?待朕写来。” 元帅摆好龙案,天子亲自写下 “免朝” 二字,递给尉迟恭。尉迟恭接过,走出船头,两边有水军搀扶着。他高声喊道:“圣上有旨,今去征东,诸位龙王免朝,各自回龙驾。” 将 “免朝” 二字丢入海中,就好像有人在海底接住了一样,转眼间皇旨牌就不见了。不一会儿,风浪顿时平息。
朝廷说:“徐先生,降朕旨意,把战船转回山东,我们不去征东了,情愿等他们起兵杀过来再说。” 茂功说:“陛下,您这是怎么了。如今风浪已经平息,正好行船,怎么反而要回山东?倘若东辽起兵杀到中原,我们该如何抵挡?” 程咬金说:“陛下,别听这牛鼻子老道的。这一去大海,风浪还会很大,这可是危险的路途,性命要紧。趁现在风平浪静,赶紧回到登州,安享长安。要是东辽兴兵过海侵犯边界,不是我老程吹牛,虽然我年纪大了,但还能敌得过他们,这事包在臣身上。我一定杀退番人,绝不会惊扰陛下,当下还是避祸要紧。” 尉迟恭说:“你这老糊涂,说的什么话!自古道:‘食君之禄,当报君之德’,趁现在风平浪静,仰仗陛下的洪恩,此去征东,能有什么危险?你竟敢在圣驾前胡言乱语!” 朝廷说:“别吵了。寡人宁愿死在长安,也绝不征东入海。” 徐茂功心想,说道:“既然陛下不想征东,臣也不好违抗圣旨,那就先回登州吧。” 尉迟恭见军师这么说了,只得赶忙传令,吩咐三军,回转登州,等风浪平息后再过海征东。元帅一声令下,只听众人齐声答应:“嗄!” 张士贵也接到命令,这一千五百艘战船全部掉头。航行了三天三夜,回到了登州海滩,将船停泊好。朝廷和公爷下船进城,在城内扎营,这里暂且不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