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随竹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九十二回 评女传巧姐慕贤良 玩母珠贾政参聚散,古典白话合集,清风随竹影,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且说贾政这一天正和詹光下大棋,整盘棋的输赢差不多,只是有一个角的死活还没定下来,正在那里打劫。这时,门上的小厮进来禀报:“外面冯大爷要见老爷。” 贾政说:“请进来。” 小厮出去把冯紫英请了进来。贾政连忙迎上去。冯紫英走进书房,坐下后,看到他们在下棋,便说:“你们只管下棋,我来观战。” 詹光笑着说:“晚生的棋实在拿不出手。” 冯紫英说:“客气了,请继续下吧。” 贾政问:“有什么事吗?” 冯紫英说:“没什么特别的事。老伯只管下棋,我也趁机学几招。” 贾政对詹光说:“冯大爷是我们的老朋友,既然没事,我们索性下完这一局再说话。冯大爷在旁边看着。” 冯紫英问:“这棋下注吗?” 詹光说:“下注的。” 冯紫英说:“下注的棋可不好随便插嘴。” 贾政说:“插嘴也没关系,反正他输了十来两银子,也从来没见他拿出来过。往后就让他请客好了。” 詹光笑着说:“这倒行。” 冯紫英问:“老伯和詹公是对弈吗?” 贾政笑着说:“以前对弈,他输了;现在让他两个子,他还是输。他还经常想悔棋,不让他悔,他就急眼。” 詹光也笑着说:“哪有这回事。” 贾政说:“你试试看。” 大家一边说笑,一边下完了这盘棋。算棋的时候,詹光还了棋头,输了七个子。冯紫英说:“这盘棋吃亏就吃亏在打劫上。老伯打劫的机会少,所以占了便宜。”

贾政对冯紫英说:“失礼了,咱们说正事吧。” 冯紫英说:“小侄好久没和老伯见面了,一来拜访,二来因为广西的同知进京引见,带了四种洋货,都可以作为贡品。一件是围屏,有二十四扇格子,都是紫檀木雕刻的。中间虽说不是玉,却是极好的硝子石,石头上镂刻着山水、人物、楼台、花鸟等图案。一扇上有五六十个人,都是穿着宫装的女子,名叫《汉宫春晓》。人物的眉目口鼻以及举手投足、衣服褶皱,刻得又清楚又细腻。布局点缀都很精妙。我想着尊府大观园的正厅里正用得上。还有一个钟表,有三尺多高,是一个小童拿着时辰牌,到了什么时辰,它就报什么时辰。里面还有人在演奏十番乐。这两件比较笨重,还没拿过来。现在我带了两件有意思的东西。” 说着,他从身边拿出一个锦匣子,里面有好几层白绵包裹着,揭开绵子,第一层是一个玻璃盒子,里面有金托子,大红绉绸做托底,上面放着一颗桂圆大的珠子,光彩夺目。冯紫英说:“据说这就是母珠。” 他让人拿一个盘子来。詹光赶紧端来一个黑漆茶盘,问:“这个可以吗?” 冯紫英说:“可以。” 接着,他又从怀里掏出一个白绢包,把包里的珠子都倒在盘子里散开,把那颗母珠放在中间,然后把盘子放在桌上。只见那些小珠子滴溜溜地滚到大珠子身边,不一会儿就把大珠子抬高了,其他地方的小珠子一颗都不剩,都粘在了大珠子上。詹光说:“这可真奇怪。” 贾政说:“这是有的,所以才叫母珠,它原本就是珠子的母体。” 冯紫英又回头对跟着他来的小厮说:“那个匣子呢?” 小厮赶忙捧过来一个花梨木匣子。大家打开一看,原来匣子里衬着虎纹锦,锦上面叠着一束蓝纱。詹光问:“这是什么东西?” 冯紫英说:“这叫鲛绡帐。” 从匣子里拿出来的时候,叠起来长度不满五寸,厚度不到半寸,冯紫英一层一层地打开,打开十来层后,桌子上都铺不下了。冯紫英说:“你们看,里面还有两折,得在高房子里才能撑开。这是用鲛丝织成的,暑热天气挂在堂屋里,苍蝇蚊子一只都飞不进来,又轻便又透亮。” 贾政说:“不用全打开了,怕叠起来麻烦。” 詹光便和冯紫英一层一层地把鲛绡帐折好收拾起来。冯紫英说:“这四件东西价格倒也不算很贵,两万两银子他就卖。母珠一万两,鲛绡帐五千两,《汉宫春晓》和自鸣钟一共五千两。” 贾政说:“哪里买得起。” 冯紫英说:“你们可是皇亲国戚,难道宫里头用不上吗?” 贾政说:“用得上的地方很多,只是哪里有这么多银子。我让人拿进去给老太太看看。” 冯紫英说:“好啊。”

贾政便派人叫贾琏把这两件东西送到老太太那边去,还让人请了邢夫人、王夫人、凤姐儿都来观看,又把这两样东西一一试验了一番。贾琏说:“他还有两件:一件是围屏,一件是乐钟。总共要卖两万两银子呢。” 凤姐儿接着说:“东西自然是好的,但是哪里有这么多闲钱。咱们又不像外地的督抚要办贡品。我早就想了好些年了,像咱们这种人家,得置办些稳固的产业才好,比如祭田、义庄,再购置些坟地房屋。往后子孙遇到不如意的事,也还有些家底,不至于一败涂地。我是这么想的,不知道老太太、老爷、太太们觉得怎么样。要是外头老爷们想买,那就随便买。” 贾母和众人都说:“这话倒是有道理。” 贾琏说:“把东西还给他吧。原本是老爷让我拿给老太太看,想着宫里可能用得上。又没说要买下来放在家里。老太太还没开口,你就说了一大通丧气话!”

贾琏说着,就把那两件东西拿了出去,告诉贾政,说老太太不想要。然后对冯紫英说:“这两件东西确实不错,可就是我们手头没银子。我帮你留意着,要是有想买的人,我就给你送信。” 冯紫英只好把东西收拾好,坐下和他们闲聊了几句,没了兴致,便要起身告辞。贾政说:“在我这儿吃了晚饭再走吧。” 冯紫英说:“算了,哪能一来就打扰老伯呢!” 贾政说:“说的什么话。” 正说着,有人来禀报:“大老爷来了。” 贾赦已经走进来。大家互相见礼,寒暄了一番。不一会儿,酒菜摆上,菜肴丰盛,众人开始喝酒。喝到四五轮后,话题又转到洋货上,冯紫英说:“这种货物本来就不好卖,除非像贵府这样的人家,还能消受得起,其他人家就难了。” 贾政说:“也不一定。” 贾赦说:“我们家也不比从前了,如今也就是撑个空门面罢了。” 冯紫英又问:“东府的珍大爷还好吧?前几天我见他,说起家常,提到他儿子续娶的媳妇,远不如前头那位秦氏奶奶。如今续娶的到底是哪家的姑娘,我也没细问。” 贾政说:“我们这个侄孙媳妇,也是本地的大户人家,是从前做过京畿道的胡老爷的女儿。” 冯紫英说:“胡道长我是知道的。不过他们家的家教好像不怎么样。罢了,只要姑娘人好就行。”

贾琏说:“听内阁里的人说,贾雨村又要升官了。” 贾政说:“这倒不错,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贾琏说:“大概有这个意思。” 冯紫英说:“我今天从吏部过来,也听到了这样的说法。雨村老先生是贵府的本家吧?” 贾政说:“是的。” 冯紫英问:“是有血缘关系的,还是出了五服的?” 贾政说:“说来话长。他祖籍是浙江湖州府人,流落到苏州,很不得志。有个叫甄士隐的和他关系很好,经常周济他。后来他中了进士,得了榜下知县的官职,就娶了甄家的丫头。现在的太太不是原配。谁知道甄士隐后来落魄得不成样子,也没个安身之处。雨村被革职以后,那时他和我家还不认识,只因我妹夫林如海林公在扬州巡盐的时候,请他在家做私塾先生,我外甥女儿是他的学生。因为他有起复的消息要进京,恰好外甥女儿也要来京城探亲,林姑老爷就托他照应着一起上来,还写了一封推荐信,让我帮忙举荐一下。那时看他为人还不错,大家经常往来。谁知道雨村这人也挺会钻营的。从知府一路升为御史,不过几年,又升为吏部侍郎,代理兵部尚书。后来因为一件事降了三级,如今又要升官了。” 冯紫英说:“人世的兴衰,仕途的得失,终究难以预料。” 贾政说:“像雨村这样,已经算便宜的了。还有和我们差不多的人家,比如甄家,从前一样有功勋,一样世袭官职,生活起居也都差不多,我们也经常往来。没几年,他们进京派人到我这儿请安,还很热闹。可一下子,他们在原籍的家财被抄没,到现在也没有音信,不知道他们近况如何,我心里也着实惦记。看到这样的事,你说做官的能不害怕吗?” 贾赦说:“咱们家是最没什么事的。” 冯紫英说:“确实,贵府是不用担心。一来宫里有贵妃照应,二来故交和亲戚多,三来从老太太到少爷们,没有一个刁钻刻薄的。” 贾政说:“虽说没有刁钻刻薄之人,但也没有德行和才情出众的。白白享受着俸禄,实在担当不起。” 贾赦说:“咱们别说这些了,大家喝酒吧。” 众人又喝了几杯,然后摆上饭菜。吃完饭后,又喝了会儿茶。冯家的小厮走过来,悄悄跟冯紫英说了一句话,冯紫英便要告辞。贾赦和贾政问:“你说什么?” 小厮说:“外面下雪了,已经打过梆子了。” 贾政让人去看,雪已经积了一寸多厚。贾政问:“那两件东西你收拾好了吗?” 冯紫英说:“收拾好了。要是贵府要用,价钱还可以再便宜些。” 贾政说:“我会留意的。” 冯紫英说:“那我等您消息。天气冷,我就告辞了,不用送了。” 贾赦和贾政便让贾琏送冯紫英出去。不知道后面还会发生什么事,且看下回分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一人:我每天都可以顿悟

蜗牛也看书

哥几个的逆袭人生

中二青年

明明财富自由,咋就成妻管严了?

琳宝睡不醒

修仙:挂我开,副作用你扛

陆贰八

七零:辣妻随军,冷面糙汉不经撩

黑醋汁

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

沧海茫茫粒米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