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随竹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十七回 因字声粗谈切韵 闻雁唳细问来宾,古典白话合集,清风随竹影,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大家正在谈论,忽然听到天边传来嘹亮的雁鸣声。唐敖说:“现在才刚进入初夏,鸿雁从哪里飞来的呢?由此可见,各地的时令自然有所不同。”这时,红衣女子说道:“我因为这雁鸣声,突然想起《礼记》中‘鸿雁来宾’这句话,郑康成的注解以及《吕览》《淮南》等书的注解,各有各的观点。请问先生,应该以哪种说法为准呢?”多九公听到这个问题,虽然略微知道一些,但记得不太清楚,所以不便回答。唐敖说:“我记得郑康成注解《礼记》时说,‘季秋鸿雁来宾’,意思是说鸿雁来到这里但还未离去,就好像宾客一样,所以叫做‘来宾’。而许慎注解《淮南子》时认为,先到的是主人,后到的是宾客。等到高诱注解《吕氏春秋》时,把‘鸿雁来’作为一句,‘宾爵入大水为蛤’作为另一句。大概是说仲秋飞来的是鸿雁的父母,它们的孩子羽翼还很稚嫩,无法跟随,所以在九月才飞来。这里所说的‘宾爵’,就是老雀,它们常常栖息在人们的堂屋中,就像宾客一样,所以叫做‘宾爵’。我个人认为,‘宾爵’二字虽然在《古今注》中可以连用,但按照《月令》的记载,仲秋已经有‘鸿雁来’这样的句子,如果把‘宾’字截到下一句,季秋又出现‘鸿雁来’,就未免有些重复了。如果说仲秋来的是鸿雁的父母,季秋来的是它们的子孙,又有谁能知道呢?况且《夏小正》中在‘雀入于海为蛤’这句话的前面并没有‘宾’字,从这一点更能看出高氏注解的错误。依我愚见,似乎郑康成的注解更为恰当。才女觉得怎么样呢?”两个女子一起点头说道:“先生的高见非常正确。由此可见,读书人对于学问的见解各有不同,我们怎能不佩服呢!”

多九公心里暗自思量:“这女子明明知道郑康成的注解是对的,却故意要问,就是想看看你怎么回答。看这情形,她们哪里是来请教问题的,分明是在考我们。要不是唐兄,我差点就出丑了。她既然这么讨厌,我也得找几条难题,为难为难她!”于是说道:“刚才因为才女讲解《论语》,我突然想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这句话。以现在的人情世故来看,没有人不喜欢富贵而厌恶贫穷的,然而圣人却说要在贫穷中找到快乐,难道贫穷还有什么好处吗?”红衣女子刚要回答,紫衣女子紧接着说道:“《论语》在秦朝遭遇焚书之祸后,到了汉代,有的是从孔子旧宅墙壁中发现的,有的是通过口口相传留存下来的,于是就有了三个版本:一个叫《古论》,一个叫《齐论》,还有一个叫《鲁论》。现在世间流传的就是《鲁论》,向来有今本和古本的区别。以皇侃的《古本论语义疏》来说,‘贫而乐’这句话中,‘乐’字后面还有一个‘道’字,也就是‘未若贫而乐道’,这样就和下一句‘富而好礼’相对应了。就像‘古者言之不出’,古本中‘出’字前面有一个‘妄’字。又如‘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古本中‘得’字前面有一个‘岂’字。类似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史记·世家》中也有很多类似情况。这些都是秦朝焚书之后出现的遗漏和错误。只要看看古本,自然就能明白其中的详细情况。”

多九公见她能言善辩,一时间想要找话反驳她,却根本无从下手。这时,他看到桌子上摆着一本书,拿起来一看,是本《论语》。他随手翻了两篇,忽然翻到“颜渊季路侍”这一章,只见“衣轻裘”的“衣”字旁边写着“衣读平声”。看了之后,多九公暗暗高兴,心想:“这下可被我抓住错误了!”于是对唐敖说:“唐兄,我记得‘愿车马衣轻裘’的‘衣’,好像应该读去声。现在这里读作平声,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呢?”紫衣女子回答道:“‘子华使于齐,乘肥马,衣轻裘’中的‘衣’,自然应该读作去声,因为这里说的是子华骑的是肥壮的马,穿的是轻便的裘衣。至于这里的‘衣’字,按照文章本意,明显分别列举了车、马、衣、裘四样东西,怎么能读作去声呢?如果把‘衣’字解释成穿的意思,不但和‘愿’字在文气上不连贯,而且只有裘衣却没有其他衣服,在语气和文义上都感觉有所欠缺。要是读作去声,难道子路的裘衣可以和朋友共享,衣服就不能和朋友共享了吗?这都是因为‘裘’字前面有一个‘轻’字,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果没有‘轻’字,自然就会读作‘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了。或者说,‘裘’字前面既然有‘轻’字,‘马’字前面再有‘肥’字,后人读的时候,自然会把车和肥马看作一类,衣和轻裘看作一类,肯定不会读作去声。况且‘衣’字涵盖的范围很广,‘轻裘’二字可以包含在其中。所以‘轻裘’二字可以不用,‘衣’字却必不可少。现在不用‘衣’字,只用‘轻裘’,那个‘衣’字又怎么能把‘轻裘’包含进去呢?如果读作去声,岂不是缺少了一样东西吗?”

多九公不禁皱起眉头说:“我看才女你也太胡搅蛮缠了!你说那个‘衣’字涵盖范围广,无非就是纱的、绵的衣服都包含在里面。但是子路对于这轻便贵重的裘衣,尚且愿意和朋友共享,更何况其他的衣服呢?言外之意自然就有‘衣’字所表达的意思。现在才女你非要吹毛求疵,胡乱批评,别怪我直言,你这种行为不但近乎狂妄,而且信口乱说,简直就是不懂事理!”多九公又暗自思量:“这两个女子既然要参加考试,肯定经常用功学习,一般常见的经书恐怕难不倒她们。我听说外国向来没有《易经》,何不用这个来为难她们一下?说不定能把她们难倒呢。”后事究竟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一人:我每天都可以顿悟

蜗牛也看书

哥几个的逆袭人生

中二青年

明明财富自由,咋就成妻管严了?

琳宝睡不醒

修仙:挂我开,副作用你扛

陆贰八

七零:辣妻随军,冷面糙汉不经撩

黑醋汁

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

沧海茫茫粒米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