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香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5章 李亨:临危受命,优柔果断,中国古今名人传,凝香笔,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四、平叛之路:收复两京的艰辛努力
李亨即位后,立即将收复东京洛阳与西京长安作为首要任务。他深知,只有收复两京,才能重振唐朝的威望,稳定民心,彻底平定安史之乱。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李亨诏令朔方节度使郭子仪、范阳节度使李光弼率兵抵达灵武。这两位将领都是唐朝的名将,他们麾下的军队战斗力极强,是平叛的主力。同时,回纥、吐蕃也相继派遣使者前来,表示愿与李亨一起出兵讨伐安禄山军。回纥太子叶护率精兵四千来援助唐朝,李亨在凤翔接待回纥太子叶护,礼遇恩厚。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九月,李亨命广平王李俶率领朔方等各镇兵及回纥、西域各国共十五万兵力,号称二十万,从凤翔出发讨伐安禄山军。二十七日,唐军抵达长安西,于香积寺北面与叛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唐军将士奋勇杀敌,回纥骑兵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从叛军背后发起攻击,使得叛军阵脚大乱。最终,唐军大破安军,斩杀六万余人,叛将安守忠等人弃城逃跑,长安被成功收复。
然而,在收复长安的过程中,李亨曾与回纥约定,一旦收复京城,城内金帛与女人全归回纥所有。这一约定虽然在当时为唐军争取到了回纥的支持,但也为日后的百姓带来了灾难。长安收复后,叶护想要依照约定劫掠长安,广平王以东京洛阳尚未平定制止。长安得以暂时安抚,李亨得知后,高兴地表示自己不如广平王。
广平王镇守长安三天后,带兵去收复洛阳。太子少傅虢王李巨为西京留守。捷书抵达凤翔后,百官庆贺,李亨泪流不止,派宦官入蜀去上奏太上皇,又派左仆射裴冕先入京师,去告慰祖宗陵庙并安抚百姓。
同年冬十月,安禄山之子安庆绪调集洛阳所有兵力,命手下严庄与张通儒联合抵抗唐军。安军聚兵十五万,郭子仪率唐军与回纥联军再次大败安军,严庄等人弃城逃跑,去洛阳报告安庆绪。十六日晚,安庆绪率部逃出洛阳,逃往河北,并杀死俘虏的唐朝将领哥舒翰等三十余人。后广平王率军进入东京,收复洛阳。回纥军进入洛阳府库收取钱财,又在市井村坊劫掠财物三天,仍不满足。东京百姓拿出一万匹锦缎贿赂回纥军,此事才结束。
唐军收复两京,是平叛战争中的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李亨也因此声望大增,他遣兵仗亲自在灞上迎接凯旋的唐军,称自己的家国,是由郭子仪再造。然而,这场胜利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仅百姓遭受了劫掠,唐朝的国力也进一步受损。而且,安史之乱并未就此平息,叛军残余势力仍在河北等地负隅顽抗,唐朝的危机依然存在。
五、统治后期:内忧外患的困境(续)
李亨在权力与亲情的撕扯中日益衰弱。迁居太极宫后,唐玄宗身边的心腹高力士因“潜通逆党”罪名被流放巫州,陈玄礼则被勒令致仕,亲信宫女被悉数遣散。面对父亲的凄凉处境,李亨虽曾数次前往问安,却始终未能阻止李辅国对太上皇的政治孤立。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唐玄宗在幽居太极宫仅半年后抑郁而终,享年78岁。李亨听闻噩耗,“号恸不止,因加疾”,本就病弱的身体更受重创,卧床不起。
此时,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张皇后早年曾与李辅国结盟打压异己,但随着李辅国权势膨胀,二人矛盾渐显。张皇后欲效仿武则天干政,在李亨病重之际,她试图联合越王李系发动政变:一方面以太子李豫“柔弱”为由,密谋废黜其储君之位;另一方面,计划诛杀李辅国及其党羽程元振,将宫廷禁军掌控于己手。
然而,消息走漏至李辅国处。宝应元年四月十六日,李辅国与程元振抢先发难,率禁军入宫控制局势。张皇后逃入李亨寝宫寻求庇护,李辅国竟公然闯入长生殿,当着病榻上李亨的面,将张皇后强行拖走。李亨目睹这一幕,“惊悸不知所为”,在极度惊吓中病情急转直下。当夜,李辅国缢杀张皇后、越王李系及亲信百余人,而李亨则在混乱中崩逝于长生殿,终年52岁,距其父玄宗之死仅十三日。
六、历史镜像:复杂多面的帝王评价
李亨的一生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的矛盾与挣扎。其功绩与过失,在后世争议中始终交织:
中兴之功不可磨灭。在帝国濒临崩解的危局中,李亨以灵武即位重构了平叛的政治核心。他重用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联合回纥军事力量,仅用一年半便收复两京,遏制了叛军的扩张势头,为唐朝续命百余年奠定基础。经济上推行的榷盐法与货币改革,虽未能根治财政危机,却暂时缓解了军费压力。此外,他对藩镇的招抚策略(如任命田承嗣、李怀仙等降将为节度使),虽埋下割据隐患,但在当时实为维系统治的无奈之举。
决策失当加速衰颓。李亨的战略短视暴露无遗:相州之战不设主帅、以宦官监军,致使二十万大军溃败;为借回纥之力而放任劫掠,严重损害民心;对叛军降将的姑息纵容,直接催生了河朔三镇的割据格局。更致命的是,他开创的“观军容使”制度与对李辅国的过度倚重,彻底打破了唐朝前期“内臣不典兵”的传统,为中晚唐宦官专权(如俱文珍、仇士良)埋下祸根。据《旧唐书》统计,自李亨之后,唐朝九位皇帝中竟有七位由宦官拥立,五位死于宦官之手,其负面影响贯穿百年。
人性困境与历史宿命。李亨的悲剧不仅源于政治决策失误,更根植于其矛盾的性格与时代局限。储君时期长达18年的高压环境,塑造了他多疑怯懦的特质;登基后又急于证明自身权威,反而陷入权力斗争的泥潭。面对太上皇玄宗的余威、权臣的倾轧、藩镇的割据,这位本就缺乏雄才大略的帝王,最终在内外交困中走向末路。
七、余波:李亨时代的深远回响
李亨的统治犹如唐朝历史的转折点,其影响超越了个人命运:
- 政治格局:宦官势力崛起与藩镇割据形成,彻底改变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平衡,唐朝从此陷入“内宦外藩”的双重威胁。
- 军事制度:府兵制瓦解后,募兵制与节度使制度的弊端全面暴露,职业军人集团成为左右政局的关键力量。
- 文化嬗变:安史之乱的冲击促使士大夫阶层反思盛世幻象,儒学复兴与古文运动萌芽,为宋代“理学”兴起埋下伏笔。
当李亨的生命终结于长生殿的寒夜,他或许未曾料到,自己亲手开启的不仅是平叛之路,更是一个持续百余年的衰世困局。这位乱世帝王的挣扎与失败,恰似一曲挽歌,为盛唐的辉煌画上了苍凉的休止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