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门弄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77章 改汉姓,幸好遇见神,班门弄茶,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超品:拓跋皇族改姓“元”。

一等丘穆陵氏改姓“穆”;

二等步六孤氏改姓“陆”;

三等贺兰氏改姓“贺”;

四等独孤氏改姓“刘”;

五等贺楼氏改姓“楼”;

六等勿忸于氏改姓“于”;

七等纥奚氏改姓“奚”;

八等尉迟氏改姓“尉”。

——拓跋宏借此次胡姓改汉姓机会,确定了鲜卑部落九大姓氏顺位。

他同时宣布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为汉人“五姓七望”家族。

这样一来,也就等于宣布:鲜卑九大姓氏和汉人五姓七望,是魏国“九品中正制”的选官范围。

后来,这鲜卑八大姓氏和汉人五姓七望,与河东的裴、柳、薛、王三大郡姓,江南吴地的顾、陆、朱、张四大本地士族,衣冠南渡到江南的王、谢、郗、萧四大侨姓,组成今后中国历史的主体族群。

这些世家大族几乎垄断官场,他们的活动,左右着中国历史走向。

早前,汉朝选拔官员的办法是“察举制”。简而言之,就是前任官员确定后任官员。

到曹魏时代,为了广罗人才,改为采用“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核心,是中央委派中正官到地方各级,负责挑选储备官员。

这样做的结果,是把挑选官员的权力由世家转移到皇帝手上。

皇帝亲自操控“九品中正制”,也不是为了将世家大族排挤出权力框架之外,而是为了很方便地扶持自己人、削弱异己势力。

拓跋宏之前已经任命了中央中正官员(礼部郎中),并向州、郡、县派出了中正官。牢牢把控了人事任免权。

现在,他将鲜卑人改汉姓的同时,也给汉族大姓排了序。这就是给中正官划定了选官范围。

诏令公布后,旬朝时,鲜卑臣子还没出声,散骑常侍、给事中游明根出奏:“禀皇上,皇族、上八族同改汉姓,与五姓七望构成九品中正官选官范围。微臣觉得,太皇太后时期设置的太学、乡学已成气候,寒门、庶族士子在乡学苦读,蔚然成风,不应该堵死这些人的前路。微臣以为,在九品中正制选官之外,应预留一些名额,从太学、乡学学子里,通过考试选拔部分官员。恳请皇上裁量。”

李冲这时也上前奏道:“禀皇上,臣认为游常侍所言,非常在理。太学学子,大部分在九品中正制选官范围内,但乡学学子则不然。臣认为,乡学学子基数庞大,他们中也有不少良才。朝廷可以开科设考,从这些学子们中拔尖任官,开科考先河。”

拓跋宏稍加思索后道:“朕准奏。那就有劳李爱卿、游爱卿组织人员商议,先拿出详细条陈来,再行定夺。”

李冲、游明根同时抱拳道:“臣领命。”“微臣遵旨。”

由此,魏国在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之外,开辟出一条新的选官通道,让太学、乡学学子经过命题考试,择优录取一部分人为官。

虽然开始时这样选拔出来的官员比例并不多,但这是科举考试制度的雏形,具有里程碑意义。

若干年后,科举选官制度逐步完善,成为取仕选官的主流。那是后话。

而鲜卑族改汉姓这事,拓跋宏原本想看看大伙有些什么反馈意见,却没人在朝堂上提出异议。

大家算是看准了:如今的皇上很强势,无人有能力阻拦他。

他提前清理了官员队伍,然后再推行改革。

手底下的大臣、地方首脑都是新政拥护者。

那些心有抵触之人,基本不在高位。有个别高官在心里反对,但不敢吭声,也不是主流。

真正坚决反对新政的人,只能在家生闷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玄幻魔法小说相关阅读More+

勇敢向前冲

雪之松

有家寿衣店

饭小艾

不写出师表,你北什么伐呀!

洛水秋风

爷们

方火

白客小姐和BUG先生的日常

龙月Y

八零假千金,开局就被大佬赖上了

玖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