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斩袁尚,传檄幽州!秦有西凉铁骑,
堂燕归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94章 斩袁尚,传檄幽州!秦有西凉铁骑,,三国:卧龙姐夫,忽悠刘备抢荆州,堂燕归来,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萧方当即向刘备进言,且目光看的更加深远,已在谋划到扫灭伪秦。</p></p>
刘备深以为然,遂重重点头:“景略言之有理,对付西凉铁骑,孤确实需要一支更强大的骑兵。”</p></p>
“好,就依景略所说,孤准子龙你重建白马义从。”</p></p>
“还有,既然养马地已到手,不光是白马义从,如文远的并州狼骑也要扩充起来才是。”</p></p>
刘备当下传下诏令,命赵云重建白马义从同时,张辽所统的并州狼骑也要扩充。</p></p>
此外,原本属于伪魏的幽燕铁骑,也令张郃和张燕,在原本黑山骑和袁魏降骑的基础上重建。</p></p>
张绣所统的凉州骑兵,虽然无法招募到凉州人,但战法却依旧能用凉州铁骑的战法,同样也要扩充。</p></p>
袁尚已斩,大建骑兵的决策也就此定了下来。</p></p>
“传孤诏令,今日大赏三军,共贺攻破易京之功!”</p></p>
“孤今晚要与子龙,与尔等众卿,喝他个一醉方休!”</p></p>
众将皆豪然大笑。</p></p>
…</p></p>
并州,晋阳。</p></p>
“三公子麾下兵马不足四万,根本不可能守住易京,纵然是得乌桓人相助,也坚持不了多久。”</p></p>
“倘若二公子若败,则袁家就只剩下了二公子一人,以及这并州一隅在之地。”</p></p>
“介时二公子以区区两万兵马,如何抵挡得住刘备数十万大军,又如何守得住并州这贫瘠之地?”</p></p>
“懿以为,于二公子而言,当即刻率军出井陉关攻击冀州,威胁刘备侧后,帮三公子牵制楚军,助其守住易京!”</p></p>
司马懿滔滔不绝,声色俱厉,为袁熙做起了思想工作。</p></p>
这是自他前来晋阳,见到了袁熙之后,不止一次的劝说袁熙出兵攻打冀州。</p></p>
袁熙早已听到耳朵快起了茧子,眼神中除了厌烦就是厌烦。</p></p>
袁尚那小子,仗着袁绍对其宠爱,素来瞧不起自己这个做哥哥的,人前人后没少公开表达对他的轻蔑不屑。</p></p>
你想的倒是很美。</p></p>
“刘备虽以主力攻打易京,但冀州一线尚留有数万兵马,显然是在防着我率军趁势攻打。”</p></p>
“我手中只有区区两万兵马而已,我只怕非但帮不了三弟,还有可能连这两万兵马,也一并赔了进去呀。”</p></p>
因报复袁尚而不肯出手相助的理由,袁熙自然不能明说,便只能说出第二个理由。</p></p>
说白了,就是他怕刘备,不敢跟刘备交手。</p></p>
这倒也不算丢人,毕竟连父亲袁绍,大哥袁谭都死在了刘备手中,何况是他。</p></p>
自己有几斤几两,袁熙还是掂量的清楚的。</p></p>
前几次司马懿的劝谏,也都是被袁熙用同样的话术敷衍过去。</p></p>
袁熙以为,这一次效果也是一样。</p></p>
“二公子顾虑的倒也没错,以刘备之强,哪怕二公子与三公子联手,都绝非对手。”</p></p>
“二公子现下出兵,多半也是以卵击石。”</p></p>
“除了出兵相助三公子外,懿其实还为二公子想了另一条路可走。”</p></p>
另一条路可走?</p></p>
袁熙心头一震,惊奇的目光看向了司马懿。</p></p>
这一句话,此前司马懿可是从未说过。</p></p>
“哪一条路,仲达速速道来。”</p></p>
“降秦!”</p></p>
司马懿抬手向西一直,干脆利落的道出二字。</p></p>
袁熙一愣,一时竟没反应过来。</p></p>
“三公子覆灭已成局,我魏国覆没,也已无可挽回。”</p></p>
“懿斗胆猜想,二公子心中亦无兴复大魏的志向,所求者唯有自保,为袁家留下一条血脉而已。”</p></p>
“那么归顺秦国,向秦王伏首称臣,便是二公子保全性命,保住荣华富贵的唯一选择!”</p></p>
袁熙心头一震,蓦然间省悟过来。</p></p>
“刘备灭二公子,收取幽州之后,下一步必会率军越过太行山,攻取并州。”</p></p>
“以二公子手中兵马,自然绝无可能守得住并州,一旦事败,要么为刘备所杀,要么就只能向西逃往秦国。”</p></p>
“那时再逃往秦国,去投靠秦王,便是以亡国之主的身份前去投奔,定然得不到秦国多少礼遇。”</p></p>
“但二公子若以整个并州,先一步献降秦王,那便是立下了大功,等于是携一份厚礼降秦。”</p></p>
“以秦王的气度,就算不敢让二公子继续执掌兵马,握有权柄,也定然会对二公子封以重爵,给二公子你一个荣华富贵的余生。”</p></p>
“这样的结局,岂不正合二公子心意?”</p></p>
铺垫了许久,此时的司马懿,终于是露出了本来面目。</p></p>
携劝说袁熙降秦之功,投靠了曹操,便为大功一件。</p></p>
“降秦,降秦…”</p></p>
袁熙踱步于堂中,口中喃喃自语,眼神变化涌动,显然已是动心。</p></p>
司马懿嘴角,悄然钩起一抹玩味冷笑。</p></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