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淡定,这是咱萧国相常规操作!我若
堂燕归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32章 淡定,这是咱萧国相常规操作!我若,三国:卧龙姐夫,忽悠刘备抢荆州,堂燕归来,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淡定,这是咱萧国相常规操作!我若登位,江山与尔等共享!
淡定,这是咱萧国相常规操作!我若登位,江山与尔等共享!</p>
不守许昌?</p></p>
要出城一战?还要歼灭两万魏军?</p></p>
好狂的口气,好大的胃口!魏延和张绣脸色一变,皆是吃了一惊。</p></p>
不过二人彼此一对视,眼神很快就由吃惊,变成了欣喜。</p></p>
这番狂言,若是出自于别人之口,那叫狂妄自负。</p></p>
出自于萧国相之中,那就叫作合理。</p></p>
以少敌多,出奇制胜,那不是咱们萧国相的常规操作么…</p></p>
</p>
“国相可有何破敌妙计,我等愿闻其详!”</p></p>
魏延立时转惊为喜,忙是拱手问道。</p></p>
张绣,许褚等部将们,皆是瞪大了眼睛,激动的目光齐聚萧方。</p></p>
“其实要破袁尚也不难,我们只需……”</p></p>
萧方便轻摇着羽扇,以拉家常般的口气,将自己的计策娓娓道出。</p></p>
众将眼神渐由欣喜,变成了惊奇,再由惊奇变成了惊叹。</p></p>
最后则是一片惊喜。</p></p>
“末将明白了!”</p></p>
“国相此计,乃是当年韩信破龙且的计策!”</p></p>
魏延拍案喝破了此计的灵感所在。</p></p>
萧方微微点头,对魏延投以了刮目相看的欣赏眼神。</p></p>
看来这位小关羽,这些年来跟徐庶厮混在一起,没少跟着补兵法典故。</p></p>
能点破他此计借鉴所在,可见魏延兵法之精进,已远胜当年。</p></p>
“文长,士别三日,你是叫我刮目相看呀。”</p></p>
萧方啧啧笑赞道。</p></p>
得萧方的首肯,魏延不由面露喜色,眼中闪过一抹得意。</p></p>
“国相此计,确实是一出制胜的奇谋,袁尚那小子作梦也不会料到,国相竟然敢反守为攻,更想不到国相会以这般奇计破他!”</p></p>
啧啧大赞后,魏延却又压下叹服,提醒道:</p></p>
“不过此计若想成功,所选的河流极为重要,既不能太宽太深,又不能太浅太窄,我们得好好斟酌一下才是。”</p></p>
魏延这番话又得萧方嘉许。</p></p>
当下,萧方便叫亲卫,将地图拿来,展开在了堂前。</p></p>
颍川境内水资源丰富,光大小流河就有七八条,什么颍水,鸿水等等数条。</p></p>
“国相,就末将所知,这贾鲁水不深不浅,不窄不宽,正适合用国相这一计!”</p></p>
魏延的手指向了许昌以北二十里处的一条水系。</p></p>
他的判断,与萧方心下所想,正不谋而合。</p></p>
“好,就听文长的,咱们就选在这贾鲁水用此计!”</p></p>
萧方羽扇一点,欣然令道:</p></p>
“文长,文锦,你二人便率六千步骑,北上贾鲁水以计破袁尚两万魏军!”</p></p>
“我率两千兵马,坐镇许昌,坐等尔等捷报!”</p></p>
魏延张辽慨然领命。</p></p>
…</p></p>
数日后,贾鲁水以北。</p></p>
战旗遮天,尘雾滚滚。</p></p>
两万余魏军,正沿大道浩荡南下,前锋已进抵,北岸一线。</p></p>
“过了这贾鲁水,许昌就只剩下三十来里了。”</p></p>
“纪已提前派人往许昌,联络了忠于我大魏的忠义之士,只等我军围城强攻,即刻起兵响应。”</p></p>
“纪相信,纵然那萧方再手眼通天,仅凭七千兵马也约计守不住许昌。”</p></p>
“于他而言,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弃城南逃。”</p></p>
“他若是执意坚守许昌,舍不得弃城,那就等着城破为三公子所擒吧。”</p></p>
“此役之后,三公子就是我大魏世子也!”</p></p>
“照如今大王的身体情涚,只怕最多一年时间,大王就会…”</p></p>
逢纪蓝图勾勒了一半,却点到为止,笑眯眯不语。</p></p>
袁尚嘴角微微上扬。</p></p>
他自然听得出逢纪言下之意。</p></p>
袁绍的身体状况,他是亲眼所见,能不能再熬一年,还是个未知数。</p></p>
这也就是说,最多一年时间,袁绍一旦病死,自己就能顺理成章的继位,登上大魏之王的宝座!从世子到魏王,只需要再等一年时间而已,还不是轻轻松松。</p></p>
“元图,若真到那一天,你,审配,还有你们这些河北英雄豪杰,吾必不会忘了你们的功劳。”</p></p>
“这大魏江山,吾与尔等共享之!”</p></p>
袁尚心下窃喜之余,亦不忘给逢纪许下画饼。</p></p>
得到袁尚的亲口承诺,逢纪心下暗自窃喜,自然少不了又是慷慨激昂,大表了一番忠心。</p></p>
“纪说句不敬的话,大王就是太过优柔寡断,当初太信大公子,给了他节制青徐的权力,给了他太多将功补过的机会。”</p></p>
“若非如此,我们焉能失了徐州,焉能折损十几万大军,又焉会失了许昌,落到如今这步被动局面,逼得三公子你不得不亲自出手,前来收拾残局。”</p></p>
“大王若早点接受大公子庸碌愚蠢的现实,早此对其弃之不用,早些立三公子为储,何至于今日?”</p></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