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老刘你绝对配得上他!再不出手,刘
堂燕归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0章 老刘你绝对配得上他!再不出手,刘,三国:卧龙姐夫,忽悠刘备抢荆州,堂燕归来,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三伐徐州,吾终于站在这里了。”</p>
登上城楼的曹操,俯瞰着整座下邳城,口中感慨万千。</p>
从陶谦到刘备,再从刘备到吕布,徐州已是三易其主。</p>
他是三伐徐州,两度杀到徐州血洗成河,却屡屡止步于下邳城下。</p>
今日,终于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宣告了徐州从此姓曹。</p>
“可惜啊,让吕布那三姓家奴突围而去,我料他必是南下淮南,要去投奔袁术了。”</p>
“奉孝,你说我该不该继续追击,将吕布赶尽杀绝。”</p>
曹操的目光望向南面,那正是吕布突围南逃的方向。</p>
“吕布既是突围而去,必是夺路狂逃,我们想自然是难以追上。”</p>
“吕布此去投奔袁术,我们若想赶尽杀绝,就要大军深入淮南,与袁术全面开战。”</p>
“今袁术虽失了江东,却仍据有淮南,实力不可小视。”</p>
“司空此时与袁术全面开战,显然不太明智。”</p>
听得郭嘉的剖析,曹操微微点头。</p>
另一边的年轻文士,跟着说道:</p>
“吕布野心勃勃,反复无常,纵然投奔袁术,必定也不肯屈居人下。”</p>
“袁术若敢接纳吕布,等于是引狼入室。”</p>
“司空大可放任吕布逃往淮南,坐看这两条恶狼相斗,说不定过不了多久,便会有意外之喜。”</p>
曹操眼中精光一闪,嘴角微微上扬,冷笑道:</p>
“元龙言之有理,吕布这只养不熟的野狼,吾正好将其赶往淮南,去让他去咬袁术这头恶犬!”</p>
左右曹仁,曹洪等众将,皆是冷笑。</p>
便在这时,脚步声响起,荀攸高举着一封急报,喘着气爬上了城楼。</p>
“司空,江夏细作八百里急报!”</p>
“刘备于鄂山一战,大破孙策,重创江东军。”</p>
“孙策损兵过半,身中箭伤,已被迫撤出荆州,退回柴桑!”</p>
“刘备已全据荆州七郡!”</p>
城头之上,一片哗然。</p>
曹操脸上的春风得意,霎时间为震惊所取代,猛然看向了郭嘉。</p>
郭嘉脸上亦是涌现惊色,眼神难以置信。</p>
刘表覆没,黄祖陨命,虽然比他们估计的要快,但好歹还在意料之中。</p>
自得知刘备与孙策,于鄂山樊口一线隔江对峙后,曹操和众谋士们就一致认定,这场对峙至少要持续到明年开春之后。</p>
毕竟那可是江东小霸王,连曹操都忌惮三分,评价为“猘儿难与争锋也”。</p>
且江东水军的优势,明眼人都看得出来。</p>
谁能想到,这场孙刘对峙,不到一月就分出了胜负。</p>
且输的那个人,竟是水军占据优势的孙策!</p>
还是惨败而逃!</p>
“那小霸王骁勇胜于其父孙坚,江东四万水军占尽优势,竟然水战还能败给刘备?”</p>
曹操回过神来,声音激亢的喝问道。</p>
荀攸深吸一口气,展开密报,将鄂山一战的详情,缓缓道了出来。</p>
上至曹操,下至郭嘉,脸上的质疑困惑渐渐消失,最终化为了惊异愕然。</p>
“这个周瑜年纪轻轻,竟然能想出如此天衣无缝,精妙绝伦的奇策,此人当真乃天下奇才也!”</p>
曹操是啧啧称奇,对周瑜盛赞不已。</p>
话锋一转,却又满眼惊奇道:</p>
“如此环环相扣,匪夷所思的计策,竟然被刘备识破,将计就计反破了孙策?”</p>
荀攸一声轻叹,说道:</p>
“情报上虽未确定,但根据现有消息推算,应该是那萧景略识破了周瑜的计策,方才使刘备将计就计,大破孙策。”</p>
萧景略!</p>
这三个字一出,城头上的惊议,立时变成了鸦雀无声。</p>
似乎一切不可思议,违反常理之事,只要跟萧方这个名字有关,就变得合理起来。</p>
曹操一把夺过荀攸手中密报,细细仔仔的审视,不放过每一个字眼。</p>
半晌后,曹操眉头深深皱起,叹道:</p>
“如此看来,确实是这个萧方,识破了周瑜的妙计。”</p>
“不想此人智计深不可测到如此地步,已到了多智近妖的地步!”</p>
“刘备得此人辅佐已是如虎添翼,如今又得荆州七郡,当真是蛟龙入海,势不可挡!”</p>
“照此势头,只怕用不了几日,孙策那小子也要步刘表后尘了…”</p>
城头上,哗然再起。</p>
诸将原本攻陷徐州的好心情,也为刘备击破孙策,坐稳荆州的消息所击碎。</p>
“司空说的没错,这萧方确实是多智近妖,刘备得其辅佐,其崛起之快,已有失控的势头。”</p>
“若再放任他击灭孙策,夺取江东,全据长江,则江南半壁将尽为其所有。”</p>
“介时袁绍一统河北四州在北,刘备坐断荆扬在南,我们就要被夹在中原,面临被袁刘南北夹击的困境!”</p>
郭嘉语气凝重的一番分析,尔后一拱手:</p>
“司空,无论如何我们也必须得出手了,绝不能再放任刘备鲸吞江东!”</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