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9章 局势,我就上山打个猎,你让我逐鹿中原?,张正经,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杨刚烈说着话,来到陈息身边一指沙盘:</p>

“兄弟你看这里。”</p>

他指的是高丽国的版图,连绵群山中,也有一处类似于北寒关的隘口。</p>

“这里是高丽与鞑子的边境。”</p>

“与北寒关不同的是,这里地势的更加险峻,是一座山谷。”</p>

“原来这座山谷是属于鞑子的,每到冬季他们就从这里出兵,到高丽国劫掠。”</p>

“高丽国不堪其扰,求大御派兵击退鞑子,才从他们手里夺回这条山谷的控制权。”</p>

“夺回山谷后,高丽在这里修建了大量工事。”</p>

“由于地势险峻,鞑子再也没从这里突破过。”</p>

杨刚烈将他知道的,一股脑都说了出来,然后看着陈息,继续懵逼。</p>

陈息听完点点头,心中已经猜出大概,指了指东淮府:</p>

“如果我没分析错的话。”</p>

“现在的东淮府,已经在高丽国手里了。”</p>

这句话一出口,石破天惊。</p>

“卧槽。”</p>

“兄弟你是说,高丽也向我们发起攻击了?”</p>

杨刚烈都傻了,真是这样的话。</p>

还守个的屁的白山县啊。</p>

两面夹击。</p>

指望一个小小的县城,同时对抗两个国家。</p>

神仙来了也玩不转啊。</p>

陈息摇摇头:</p>

“大哥你误会我的意思了。”</p>

同时反问他一句:</p>

“你若是高丽国王,得知大御的北寒关失守,你会怎么做?”</p>

这句话又给杨刚烈问懵逼了。</p>

对啊。</p>

高丽国会怎么做呢?</p>

他们与东淮府紧挨着,得知北寒关失守,定然要有所动作啊。</p>

不然凤阳府沦陷,接着就是东淮府,然后就是高丽国。</p>

两府一国,连成一条线。</p>

鞑子与高丽世仇,从他们边界的山谷过不来,如今北寒关破了。</p>

完全可以从东淮府这边进攻高丽。</p>

想到这里,杨刚烈悟了:</p>

“兄弟你是说,东淮府和高丽国,唇亡齿寒。”</p>

“如今大御收缩防线,把我们两个州府都舍弃了。”</p>

“也包括高丽。”</p>

陈息点点头,这老小子有长进了:</p>

“继续说。”</p>

杨刚烈指在沙盘上的连山关:</p>

“这个关口形同虚设。”</p>

“鞑子一旦进击到东淮府,高丽无险可守,唯一的办法,就是调动大军前压东淮府。”</p>

“借助东淮府十九座县城,与鞑子周旋。”</p>

“这样,才会有一线生机。”</p>

“啪啪啪——”</p>

听到这里,陈息是真心为杨刚烈鼓掌,这老小子已经初步具备战略眼光了。</p>

“好,分析的不错。”</p>

陈息大手在沙盘上画了一圈,将整个东淮府包括在内:</p>

“朝廷将凤阳府军调回雄关,东淮府也不会例外。”</p>

“这里现在,同空城无异。”</p>

“我没猜错的话,高丽国为了自保,已经在陆续接管县城了。”</p>

“东淮府距离我们最近的两座县城,是凤县与祁县。”</p>

“两个县的位置还不错,这里一定会被高丽国重兵把守。”</p>

陈息手指点在两座县城。</p>

杨刚烈被他绕糊涂了,皱着眉问道:</p>

“兄弟,高丽国的布置,与咱们有什么关系呀?”</p>

陈息微微一笑,他已经想到了与鞑子的周旋办法:</p>

“随他们布置去吧,反正都是小爷的地盘。”</p>

陈息大手一挥,将整个东淮府和高丽国包含在内。</p>

杨刚烈见兄弟这么志得意满,再看他挥手的方向,差点被他气笑了。</p>

这一片都是你的地盘?</p>

好家伙。</p>

不愧是我兄弟。</p>

牛逼吹的响当当。</p>

现在手里只有一座小小的县城,我兄弟竟要吞并一个州,这还不算完,后面还有一整个高丽国呢。</p>

“那个哈...”</p>

“陛下,本王给您煮碗萝卜汤,顺顺气啊?”</p>

“总吃肉也不好,都开始说胡话了。”</p>

陈息见他竟敢调笑自己,一脚踢他屁股上:</p>

“喝个屁的萝卜汤,朕要吃肉。”</p>

“去把朕的爱卿都喊来,朕要御驾亲征。”</p>

杨刚烈捂着屁股出门:</p>

宣旨!</p>

“叶红缨,陈一展,杨冲,宁乱,胡伢子,二牛......”</p>

他把他能想到的,全都喊来了。</p>

包括陛下的打手团。</p>

陛下说了。</p>

要御驾亲征!</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黑月光她专克病娇

谢欣

天降末世小福宝,首长全家宠疯了

团子大王

盗墓九门祖传白月光

岁岁是只坏猫

前脚离婚,后脚我成了顶级神豪

当仁不让

让你当保安,你居然傍上富婆吃软饭

玉带虾仁

抗战:无敌编制系统

梁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