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鸟先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3章 《请重开登辽海输疏》,妻子和闺蜜相处影响到家庭,肥鸟先行,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请重开登辽海输疏》

王任重和沈藻打开这封来信,当看到落款的时候心中微微一惊。</p>

给苏泽写信的,正是现任登莱巡抚涂泽民。</p>

京师都在传涂泽民能官复原职,然后被委任登莱巡抚这一方重任,都是苏泽的功劳。</p>

对于这样的传言,王任重和沈藻开始是不信的。</p>

苏泽才几品的官,怎么能决定一任巡抚重臣的委任?</p>

但是看到这封来信,王任重和沈藻真的确定,涂泽民能就任登莱巡抚,说不定还真的是苏泽的功劳!</p>

这封来信的用词十分的谦卑,甚至在王任重和沈藻看来都有些阿谀了。</p>

巡抚一方的大员,用这样的语气给苏泽写信,不知道的还以为苏泽已经入阁了呢!</p>

王任重和沈藻又有些隐隐的兴奋,苏泽将这样的私信交给自己看,说明两人已经进入苏泽的核心圈子。</p>

压着这股兴奋,两人认真的读起了来信。</p>

但是很快两人就面露难色,这信的字都认识,内容怎么自己就看不懂呢!</p>

两人第一次对自己的学识产生了怀疑,要知道两人虽然科举名次不高,但好歹也是进士,是读书人中的佼佼者。</p>

苏泽看出了两位同年的尴尬,喊来了徐渭给两人解释信中的内容。</p>

徐渭说道:</p>

“涂巡抚来信,是要请朝廷重开登辽海输。”</p>

见两人还是一脸茫然,徐渭继续说道:</p>

“先帝朝以前,朝廷运往辽东的粮食,多是从登莱装船海运北上的。”</p>

“永乐年间,江南漕粮经过大运河运到山东或者直沽,再转海船运送到辽东的金州、旅顺,全程只需要十天左右。”</p>

“成化年,朝廷又开登辽海输,从莱州港直接运输到辽东,只需要三昼夜就可达。”</p>

“朝廷曾经在莱州造遮阳船,平底方头,长十丈,船舱内防水防潮,损耗极小。”</p>

“但自从先帝朝罢了海运,改河运和陆运后,朝廷每年运粮食到辽东的费用激增,而且损耗也十倍于海运。”</p>

听到这里,王任重和沈藻也听出来了海运的好处了。</p>

沈藻问道:</p>

“既然如此,为何先帝要罢登莱海运?”</p>

徐渭淡淡的说道:</p>

“因为倭乱。”</p>

沈藻又问道:</p>

“既然倭寇已经平定,为什么朝廷不重开海运呢?”</p>

苏泽心中微动,这大概就是庶吉士和普通进士在视野上的差距了。</p>

如果是沈一贯或者罗万化在这里,甚至是张位王家屏,他们都不会问这样的问题。</p>

这是因为庶吉士在翰林院进修,可以翻越朝廷的奏疏,只要肯下功夫,就能将明朝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决策流程搞清楚。</p>

大明的这套宰辅培养流程,虽然少了在基层锻炼的部分,但是翰林院这种设计还是很锻炼人的。</p>

高拱、张居正这些大明有名的宰相,都是在翰林院的时候学习了大量的历史经验,而他们的执政思想,也基本上都是在翰林院时期形成的。</p>

这个问题就不是徐渭可以解答的了,苏泽接过了话茬说道:</p>

“主要是两个原因。”</p>

“首先是工部的原因。”</p>

“自从先帝朝时期的海运断绝后,朝廷采用骡马驼运,重修山海关、宁远、锦州驿道,骡马驮运每石耗银3两,而海运只需要每石8钱。”</p>

“如此高的运费,工部就提出了要疏通辽东的运河,疏通三岔河、辽河水道,在辽东也建设漕运。”</p>

“为了这个计划,工部内的分歧很大,为此也形成了主漕派和海运派,而如今工部内的主漕派声音更大。”</p>

这下子王任重也不理解了,他说道:</p>

“既然国朝从永乐年间就开始用海运往辽东运粮,修运河费时费力,为何工部还要力主修运河?”</p>

苏泽解释道:“修建运河可不是简单的事情,这修造运河可是关系到了很多人的政绩,这条运河修造好了,可是能修个工部尚书出来的。”</p>

这下子王任重和沈藻终于懂了。</p>

自古以来,治河修河都是大功劳,而且都是看得见的功劳。</p>

所以在工部内部,力主修造辽河运河的,就是以工部侍郎王之桓为首的运河派,他们以海运可能会被倭寇海盗威胁为理由,坚持要修造辽河漕运。</p>

沈藻有些气愤的说道:</p>

“工部这帮人,难道就不以国事为重吗?”</p>

苏泽摇头说道:</p>

“这事情倒是也不能都怪工部。”</p>

“倭乱十几年,沿海遭到了很大的破坏,但是最大的破坏是莱州港内的遮阳船都已经破败无法使用了,如果要重启海运就要造船。”</p>

“如果只是造船也就算了,禁海十几年,登莱各卫所也已经没有足够的船夫水手了。”</p>

东南倭乱改变的不仅仅是东南一个地区,也影响了大明的很多政策。</p>

“修造辽河漕运要银子,重造运输船队也是要银子的,朝廷的银子只有这些,两派自然要争。”</p>

这下子王任重和沈藻明白了,两人连连点头。</p>

接着王任重又问道:</p>

“刚刚子霖兄原因有二,还有一个原因是什么?”</p>

苏泽说道:</p>

“晋商。”</p>

“晋商?区区商人,如何能影响到朝廷国策?”</p>

苏泽摇头说道:</p>

“晋商可不是普通的商人,不可等闲视之。”</p>

“我大明朝一南一北,山西的晋商和南直隶的徽商。”</p>

“就说这晋商,是从我朝实行开中法,往边关运粮而兴起的。”</p>

王任重和沈藻更是觉得脑子不够用了,晋商怎么又扯到开中法了?</p>

他们这才发现,自己和苏泽的差距,不仅仅是名望上的差距,而是在思维层次上就有巨大的差距。</p>

苏泽见到问题,就能一眼看出问题的症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p>

而他们甚至连问题的关键都看不破。</p>

同样都是两榜进士,难道差距有这么大吗?</p>

苏泽以往也都是和庶吉士打交道,往来的都是申时行罗万化这样的三鼎甲,他也没想到王任重和沈藻需要补课的地方这么多。</p>

但是他还是耐心的解释说道:</p>

“开中法,就是洪武年为了解决边关卫所粮食不足的问题,而制定的盐法。”</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八零家属院:退婚后被军少宠上天

李兔叽

西游:从拜师太乙救苦天尊开始

清风映明月

时停起手,邪神也得给我跪下!

六个葫芦

都吃软饭了,傻子才争天下

老米同志

重生之手握古风闯京城

风流萧书生

黑月光她专克病娇

谢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