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247章 大宋的海贸商,翘首以盼赵朔带来大航,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波西米鸦,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247章 大宋的海贸商,翘首以盼赵朔带来大航海时代!

“砍了张家老二!”</p>

“杀光张家!”</p>

“反了!反了该死的大宋!</p>

“反了南方赵官家,投北方赵官家!”</p>

“北方赵官家,给我们分张家的田!”</p>

……</p>

这支小队的民军见有了领头的,一时间对张家的仇恨,对朝廷的仇恨同时涌上心头,向着张家二公子的方向蜂拥而来!</p>

张家非常不是东西,宋国朝廷也丝毫不遑多让。</p>

到了现在,宋朝的税赋已经达到了北宋时期的五倍以上,除了夏秋二税以及身丁钱米外,又增加了经制钱、总制钱、月椿钱、版帐钱、田契钱、称提钱、折估钱、免行钱、翻引钱、纳醋钱、卖纸钱、户长申帖钱、保正牌限钱……等七十余种税收名目。</p>

甚至老百姓打官司,如果两诉不胜就要罚钱。如果胜了,则要向官府缴纳欢喜钱。总而言之,无论胜负,都要给官府钱。</p>

单单这些赋税也就罢了。</p>

朝廷对百姓敲骨吸髓,但因为巨额的贪墨和浪费,仍旧不敷使用。在再也想不出征税名目的情况下,来了个“预借赋税”。</p>

你今年缴了税,明年的交了没有?</p>

后年的呢?</p>

在赵朔发布《灭宋令》之时,江南地区南宋朝廷已经普遍“预借”了三年的赋税。</p>

平江(苏州)地区富庶,预借达到了六年。</p>

这次为了举兵勤王,吴潜大笔一挥,再“预借一年”,总“预借”达到了七年!</p>

什么样的家庭,能先交出七年的赋税啊!</p>

再富庶的地区,也经不起这样折腾!</p>

百姓们对南宋朝廷,心中早已充满了怒火!</p>

死吧!</p>

死吧!</p>

都去死吧!</p>

张家老二要死!</p>

张家全家要死!</p>

这大宋朝廷更要死!</p>

这些佃户们都经过了几个月的军事训练,知道如何使用他们的刀枪,现在更知道这刀该砍向谁,枪该刺向谁!</p>

功夫不大,张家二公子和他的十几名家丁被砍成了肉泥。</p>

不得不说,赵昀的《天下勤王诏》,完全是走了一招臭棋。</p>

不得民心,你玩什么总动员啊!</p>

北宋末年,南方有方腊起义,北方有张万仙、张迪、高托山等领导饥民与士兵联合的宣和大暴动。但是,金国比宋国更不当人,才一道勤王诏,几十万大军响应,救援汴梁。</p>

历史上的南宋末年。</p>

虽然有十万军民殉国的崖山惨案,但实际上民心早就不是向着南宋朝廷了,而是为华夏而战。</p>

一个显著事实是,当蒙古军破了襄阳,朝廷发布《勤王诏》要救临安时,总共也只文天祥和张世杰等大猫小猫两三只来勤王了。</p>

无他,蒙古军虽然比南宋朝廷更不当人,但差别没那么大。</p>

至于说指望士大夫?</p>

“要命不要钱”的,比“要钱不要命”的要多得多!</p>

如今,赵朔既不是异族,征服南宋也用的是汉军八旗,还允诺给百姓们分田地。</p>

谁还肯为了南宋朝廷出力?</p>

勤王?</p>

勤哪个王?</p>

百姓们更想勤的是那位北方赵官家!</p>

“反了!咱们反了!”</p>

“投北方赵官家!”</p>

“左臂上绑白布!左臂绑白布就是自己人!”</p>

“北方赵官家来了,分田地啊!”</p>

“杀破平江,发大财!”</p>

……</p>

一时间,整个大营内的呐喊声,此起彼伏。</p>

当夜四更天的时候,李师勇和黄琼已经冲破了中军大营,杀死吴忠,将大宋状元郎吴潜生擒活拿。</p>

天刚蒙蒙亮的时候,一场大乱已经平息。</p>

战后清点,十万大军还有八万四千余人。</p>

其中正规军三千七百余人,厢军一万六千,民军六万五千左右。</p>

这远比李师勇等人想象中要多。</p>

当然了,他们明白,这场兵变如此顺利,不是他们多厉害,而是借了百姓们对大宋朝廷和地主的仇恨,以及赵朔大王的势。</p>

必须趁热打铁!</p>

大军立刻起行,当天中午时分,来到了平江城下。</p>

李师勇和黄琼、吴义、刘七亲自动手,在众目睽睽之下,将状元郎吴潜生生活剐,以示和大宋朝廷彻底决裂,势不两立之意。</p>

守城的宋老忠等宋军大将见状,既怕李师勇率领大军攻城,又贪图平江城内的金山银海,当天傍晚时分,主动开了平江城。</p>

当天晚上,平江城内火光阵阵,喊杀冲天。</p>

此时的平江城,既是天下少有的富庶之地,又远离政治中心,成为了众多致仕官员、名人隐士的居住所在。</p>

杀杀杀!</p>

斩斩斩!</p>

一时间,不知多少官员士大夫名人隐士的府邸,全家男丁被杀了个鸡犬不留。</p>

他们的妻子女儿,也要被那些乱兵、暴民们乐一乐。</p>

这都是他们应得的!</p>

这是他们欠那些被敲骨吸髓喊冤无门的平民百姓的!</p>

天理循环,报应不爽!</p>

平江城大乱三日后,虽然不能称为“内库烧成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但也差不了多少。</p>

直到这时候,李师勇等人才着手恢复秩序。</p>

按照他们原本的计划,这时候就应该出城,搜集各种船只,以备打不过大宋平叛的兵马,去太湖躲避了。</p>

毕竟,这里距离临安太近了,也就是五百里左右的路程。</p>

不过他们赫然发现,世道变了。</p>

得知平江兵变的消息之后,那些被欺压已久的佃户、奴婢们按耐不住了,纷纷揭竿而起,杀官员杀官户杀富户,焚地契、焚卖身契,甚至将那些大户的祖坟都掘了,挫骨扬灰!</p>

这场大乱,正在如同瘟疫一般,正在以平江为中心,向着四下里蔓延开去,甚至蔓延出了平江府。</p>

李师勇四人商量了一下,赶紧派人,联络平江府境内的各种义军头领。</p>

粗略估算,光平江府内的义军要超过十万,再加上他们,不就超过二十万了吗?</p>

那还跑什么跑啊?</p>

的确,这些义军以佃农为主,战斗力实在可疑。但是,作战不行,守城还不行吗?</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冰河末世:我有一台超级贩卖机

芊芊细雨柠檬花开

穿越晚唐:从负债不良人开始

地六癸水

ABO我那善妒但貌美的反派妻子

超爱吃咖喱

福尔摩斯在霍格沃茨

烈日吹冰

东北邪乎事儿

巷惘

我全家在古代当陪房

万俟司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