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240章 强烈对比:大宋坑孟珙,赵朔收王坚!,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波西米鸦,御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240章 强烈对比:大宋坑孟珙,赵朔收王坚!

与此同时,魏了翁的官衙中。</p>

“大胆!好大胆的曹世雄!好大胆的孟珙!好大胆的京湖军!他们眼中还有没有朝廷,有没有官家?”</p>

魏了翁得到亲信的禀报之后,不但没有丝毫后悔,而且勃然大怒。</p>

他有什么不对的?</p>

两三年来,宋国无数钱粮物资涌入了京湖防线。接下来,京湖守军和赵朔一战的大战,牵涉到的钱粮更是金山银海。</p>

他身为当朝宰相来襄阳,难道不该查账,把漏洞堵住?把贪渎之风刹住?</p>

谁能说他做的不对?</p>

曹世雄顶撞了他,他没杀了曹世雄,只是重责了几十军棍,已经足够仁慈了好不好?换成百年前那些大宋名臣,早就斩了曹世雄以正军法了。</p>

这同样也没错啊!</p>

但是,曹世雄怎么就死了呢?怎么京湖大军,就人心惶惶呢?</p>

不用问,是曹世雄不好,是京湖大军搞得鬼,甚至主谋很可能就是孟珙!</p>

他们不愿意魏了翁查他们的帐,就让曹世雄去死,让这帐查不下去。</p>

一定是这样的!</p>

要不然,曹世雄为什么死?</p>

岳武穆说,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可得天下太平。他可没说,让武将也不要贪财啊!</p>

别说魏了翁没抓住曹世雄贪污的实证了,就算抓住了,曹世雄戴罪立功不就行了?</p>

为什么要自尽?</p>

不得不说,魏了翁着实低估了曹世雄的气节和对大宋的忠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p>

的确,如果单为自己的话,即便受了点委屈,像曹世雄这等当世人杰也是不会自尽的。</p>

在历史记载中,蒙哥去世后,忽必烈要与阿里不哥争位,领兵北去,贾似道趁机解了鄂州之围。</p>

然后,贾似道认为短时间内再无战事,以“打算法”清查军中账目,趁机抓权,刘整、王坚、杜庶、曹世雄、向士壁等功勋卓著的大将都受到了牵扯。</p>

曹世雄、向士壁这两位名将,甚至因此下狱。</p>

即便如此,曹世雄都没有自尽,只是被贾似道杀了而已。</p>

不过,现在不是赵朔率三十万大军压境,宋国的形势非常危急,宋国的河南之地尽皆不战而降吗?</p>

曹世雄认为,这账目实在是不能再查下去了。</p>

魏了翁打的如意算盘,是使功不如使过,让诸将戴罪立功。但是,能当上大将的,哪个是省油的灯?人家凭什么受这个气?</p>

别说没贪污了,就是真的贪污了,那也是贪污了南方赵官家的钱,关北方赵官家什么事?</p>

直接领军投了赵朔,岂不是更加痛快?</p>

曹世雄思前想后,才决定以身殉国,阻止魏了翁继续查账。如果朝廷震怒,将魏了翁调回去,换史嵩之来督军,就再好不过了。</p>

至于说,因为他的自尽,使得京湖大军军心动荡?只能说两害相权取其轻了。</p>

不管怎么说吧,魏了翁现在完全误会了曹世雄和京湖大军,勃然大怒,认为京湖大军大有尾大不掉之趋势,必须将这场大患消灭于萌芽之中。</p>

也正在这时,有人来报,京湖置制大使孟珙求见。</p>

“怎么?曹世雄死了,孟将军是来向本相兴师问罪的吗?”魏了翁一见孟珙就语气不善。</p>

孟珙现在真是腻歪透了。</p>

其一,曹世雄自尽,他痛失手下一员大将。</p>

其二,曹世雄一死,京湖大军的士气更为低落,他不知花多少力气,才能恢复京湖大军的士气。</p>

其三,也是最关键,曹世雄的心思,孟珙能猜到一些,但深深不以为然。</p>

大宋文官对武将的戒备,简直是本能的和应激的。</p>

曹世雄一死,魏了翁就不查账了?那怎么可能?为了证明自己没错,魏了翁恐怕会变本加厉!</p>

至于说,朝廷因此会调史嵩之代替魏了翁,就更是痴人说梦了。因为一个统制官的死,影响到当朝宰相?那还是大宋吗?</p>

此时的孟珙,也只能打落了牙齿和血吞,安抚魏了翁道:“哪里,曹世雄畏罪自尽,那是他罪有应得,干魏相公何事?您放心,末将已经下令,严禁军中议论此事。又命人给曹世雄的家人送了一些钱去。免得他们愚蒙无知,吵嚷起来,影响魏相的令名。”</p>

魏了翁这才缓和了一下语气,道:“那孟将军来见我,到底所为何事呢?”</p>

“其实,有件事萦绕在末将心头许久了。末将以为,赵朔三十万大军气势汹汹而来,死守襄阳实非上计。”</p>

“那你准备怎么办?”</p>

“我京湖地区总共有战兵七万,却有四万集中在襄阳附近,实在是太多。你我二人留守襄阳,更是毫无必要。末将以为,留张俊守襄阳、高达守樊城,总共给他们留下两万战兵即可。他们二人尽皆对我大宋忠心耿耿,赵朔想攻下襄阳和樊城,必定损失不小。”</p>

“那你我二人去哪里?”</p>

“去江陵!让江陵为京湖置制使司的新驻地!”</p>

所谓江陵,就是后世的湖北荆州了。</p>

说话间,孟珙向着挂在大厅中的地图指去,道:“魏相您看,赵朔兵精将勇,难以力敌,我大宋最大的仪仗,其实就是这万里长江。长江不仅是天险,更是运兵运粮的重要通道。”</p>

“我大宋若想破赵朔的三十万大军,光凭京湖地区的坚城和兵力,绝不可能。所以,我们要集中全国之精兵,在长江之畔与其伺机决战。”</p>

“我们在襄阳留下两万大军,消磨赵朔一部分兵力。再在长江沿线诸城,消灭赵朔一部分兵力。最后,依靠长江之力,集两淮、四川以及京湖地区之精兵,甚至临安的禁军,与之决战。纵不能胜,也能让他受到极大损失,至少十年内无南下之意!”</p>

这才是南宋名将孟珙的战略眼光。</p>

人家孟珙在后世的称号是“机动防御大师”,而不是什么“城防大师”。</p>

在历史记载中,孟珙两弃襄阳,两夺襄阳,并不争一城一地的得失。</p>

只是孟珙去世后,南宋再无孟珙这等超绝的军事人才,改成派重兵死守襄阳,不断被蒙古人围城打援。</p>

最后,大宋精锐在襄阳附近被蒙古人消灭了个差不多,襄城破后,没过多少年就亡国了。</p>

而遍观历史,华夏南北分裂之时,南朝丢了襄阳的时候多了,只要野战主力还在,就还可以支撑。</p>

不过,话说回来,那时候的孟珙之所以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是因为当时史嵩之掌控了朝堂,和他密切配合。</p>

现在史嵩之还羽翼未丰,督师京湖地区的更是不知兵的魏了翁。</p>

“放弃襄阳,守长江防线?”魏了翁眉头紧皱,道:“你有几成把握?”</p>

孟珙正色道:“五成!”</p>

这当然不是孟珙的心里话。</p>

在历史上,孟珙对付的是宗王口温不花、大将张柔之类的蒙古偏师,当然是手拿把攥的。</p>

现在要对付的,却是赵朔率领的三十万大军。</p>

在孟珙的心目中,即便守长江防线,也就是一两成的把握,不能再多了。</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桃花诡劫

奔放的程序员、

冰河末世:我有一台超级贩卖机

芊芊细雨柠檬花开

穿越晚唐:从负债不良人开始

地六癸水

ABO我那善妒但貌美的反派妻子

超爱吃咖喱

福尔摩斯在霍格沃茨

烈日吹冰

东北邪乎事儿

巷惘